一、本书结构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美的起源
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
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
《长恨歌》
生命里的善与美
二、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1、产业转换过程中,许多传统产业不自觉消失。我不是在怀念旧物,而是在怀念一种创造力。人的手在。很长的时间里习惯一种材质,在这种环境里慢慢发展出一种创造力,随着这种手工艺的消失,手不再接触这种材质创造力也会一直萎缩下去。
2、美,并不是多,美是你懂得选择。少可能是一个不美的条件限制,可是少其实在客观上反而有一种协调性和统一性。
3、美是一种竞争力,就房子里的那张画。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从没有缺席过。
4、美不一定跟艺术结合在一起,而是跟创造有关。
5、一个社会里面每个重要性不只一个一个多的国家,而在于不同的行业不同领域,怎样能够把美作为一个向前发展的创造力。
6、没本事,没有功利心,没有目的性。美跟人原始的创造力,及未来创造力非常大的关系。“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关键如何保有自己高度的创造力,在未来岁月中无限去创造、去突然。
7、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最后要回到个体自身,每一个个体自身。
三、美的起源
1、美和艺术,一部分是感受的,一部分是欣赏感受的,二者需要调和。西方美学比较具有讨论性和理论性,如康德美学;东方的美学几乎像一部文学作品,如《人间词话》。
2、美跟艺术不完全是外在客观事实,需要有一个内在心灵的对话关系。孩子从小起,要有美的库存——美的感受、美的声音,文学、语言、声音、视觉,如诗词、音乐。
3、我们很少物质欠缺,常感到精神欠缺。精神欠缺时,美的库存会发出非常大的力量——美育问题。
4、美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法律也不可少。
5、美,是一个非常一致都东西,只是出在不同的经验中。如王国维的三境界,人生有不同境界,到了那个境界,才会懂得那种美。
6、美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包括道德。如敬礼、让座,都是形式。美的感动,会让这些行为很自然的存在。
7、艺术里,某些群族特殊的对声音的感受、对色彩的感受、对形状的感受,会形成一些特殊的嗜好。共通的,美的稳定的定位——花。
8、花,是人类的美的库存行为当中,最典型的基本象征,最完整的基本象征。
9、审美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主观的主体——个人生命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复杂对话关系。
10、美的部分不是争强不是好胜,也不是分析它就是一种心里的喜悦的感受,他就在那里,在教育系统里教授们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无法把审美变成考试。
11、花,努力的活出生命的极限。而在人身上又应该被节制。道德与美是矛盾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最大努力活出生命极限的部分,根本没有被满足,所以这时候他会去读,是听音乐看电影,等等。
12、不要把美的东西带到现实去,尤其是极限化的东西。如梵高,把自己蹦到极限,然后在创作中变成那样的东西。
13、不希望美的领域泛滥的,每一个人都活在美学领域中,那样社会一定会乱掉的——美的规则是努力活出生命的极限。
14、美不可旁观,一定是事如其中,你才有美的感动美同时也有一部分是不仁,是生命的不忍,是悲喜交集。
三、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
1、黄公望子久矣。黄公望两件最精彩的作品:《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
2、跋尾:师弟郑樗,意取《庄子》无用之大用。将来有“巧取豪夺”。沈周得此画被裱画店的人卖掉“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
3、沈周——樊舜举——谈志伊——吴达可——吴洪裕把画临终投火,被救一部分——吴湖帆——浙江博物馆。
4、乾隆皇帝爱《富春山居图》,假画上题五十多次诗,只在真画上题一首。
5、画中渔樵传统。渔夫与屈原对话,不做官的人隐居江湖以钓鱼砍柴算命为生。
6、“目空一世,胸绝纤尘”,不止是一张画,而是一个哲学,一个生命态度,把亡国之痛转化为另外一境界。
四、桃花源的真正塑造者——陶渊明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不必非去湖边、山林。“心”与“远”很重要,怀着心情上的悠远,在入世中有一种出世之想。
2、“悠然见南山”,山水活在你心中,在嘈杂的土地上,你可以保有心灵的净土。“心灵的净土”是一种寄托和象征。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人类心灵向往的东西,可以在精神里完成。陶渊明提出了一个超越理性和逻辑的对生命的领悟,生命的道理需要领悟。
4、“欲辨已忘言”,忘我,是一种生命轻松的状态。
5、王尔德童话《人鱼公主》中渔夫和他的影子分开,两个“我”,不同的生命状态。陶渊明《形影赠》,一个试图进入社会的“我”和一个离开社会的“我”。
6、《神释》,陶渊明的东西在今天不易推广,他的作品哲学性太强了。
7、“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这是陶渊明最具代表的诗,它的中间有一层一层的逻辑推演,试图去解答生命的某些状态:生命如果是无常,如果是一个不稳定的现象,那我们何必要管什么亲人不亲人的,我们只要落地就是兄弟,接下来就要“得欢当作乐”,能够快乐就好好快乐吧,因为生命本质是虚无的,生命的本质是没有意义的。
五、《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
1、《桃花源记》是一首诗的序言,他用最简单最浅显最自然的语言和形式,他也不押韵也没有格律。他让我们进入一个思想的领域,不露痕迹,它完全是一个故事,它是最早最好的短篇小说。
2、“忘路之远近”,忘掉目的性,才能碰到美景和奇景。
3、“便舍船从口入”,不舍弃东西,是进不去的。哲学性的思考。
4、初级狭才通人,任何专业都一样,刚开始在外面的时候很兴奋,可进去之后就会产生难度的,难度过后,它就会豁然开朗,所以它像一个瓶颈。
5、“此为一一为具言所闻”,是一个停止在自然和岁月中的人,与一个在世俗政治和朝代兴亡中的人的对话。
6、这篇文章很有趣,它里面层次复杂,不光讲政治,也讲人性。
7、最后一段,没有人再相信有桃花源。桃花源不见得是事实存在,应该是心里的一个乌托邦。这只是时代更大的悲哀,人们只是觉得今天的状况就是该有的状况,而没有一个向往,超理性的东西。
8、《归去来兮辞》的影响是对文人的,中国文人读书为了做官,在做官又有不能不做官方痛苦,总有一个退隐、回到老家、归隐田园的梦想。
《桃花源记》的重要性更大,从普通老百姓出发,要好好过日子,不管朝代和斗争。设定了一个安居乐业、好好过日子的角度,这个东西将来越来越重要。
9、《归去来兮辞》对今天的意义在于:在不同社会里的人都有被束缚的时候,这时应该怎样把心灵的自由找到,不应该只是文人退隐的问题,应该是讲个人生命怎么追求心灵自由的。
六、长恨歌
1、《长生殿》源于《长恨歌》,这个故事有世界级的意义。它可以影响大众、影响民间,影响不识字的人。
2、《长恨歌》没有一点指责,没有一点批判,没有任何一点带刺的东西,全部都是原谅。他看到了爱情里的无奈、美、人与人之间这么多法律道德的禁忌,而情不自禁时,情是控制不住的。
3、“从此君王不早朝”,现实生活里的委屈压抑,会借着电影、文艺、戏剧形式得到纾解。弗洛伊德讲,人有一个每天要很努力起来上车的自我,一个想要懈怠的自我,二者在平衡。
4、这首诗后面八十句,它婉转地讲男子的忏悔,讲他如何感觉这是生命里最值得活过的一阶段。他对自己所作所为都有很多忏悔,怀着很多希望在弥补。就这一段,唐明皇,非变成情圣不可。
5、人类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美,让一代一代共同信仰很动人的爱、很动人的美。
七、生命里的善与美
1、(蒋勋)对善与美有很多困惑和犹疑。
2、举例阮籍到邻居家少妇家聊天——善与不善,必须是具体的,现实里的东西。如果善变成一个很抽象和空洞的理论,可能没有多大意义。
3、也许善和美是一体,不太能够分得开的东西。
4、桐油雄花会凋落。这是生命非常动人的地方,为了完成繁衍,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它是可以让自己如此飘零的。这会不会是善的原点,而这个善的原点,会不会就是我常常在大自然里感受到的,最让我动容的部分。善和美可能结合。
5、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油桐所有的雄花在一刹那决定,全部一起飘零把营养留给雌花,其实这种植物活下来是靠竞争力,靠一个群族的牺牲,靠雄花全部悲壮的凋零。善与美在这里可能会合成一个东西,而且还会激发我们生命的某一种状态。
6、魏晋时代的人物,只是提醒我们,从少年时代一个单纯的生命长大成人,我们跟世俗妥协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