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代,我一直对“老人”有着特殊的好感。在我眼中,他们历尽半生的沧海桑田和风浪起伏,大部分都已经磨平了锐气,也柔和了心性。那些生活中小小的得与失,输与赢,也许早已经变得云淡风轻,不值一提。慈祥,是那时我给老年人冠上的统一称呼。而尊敬老人,也成了我最值得骄傲的个人品质。在那个单纯的年代,我以为所有的老人都是童话故事中那个灯下织毛衣的慈祥奶奶和窗边读报的和蔼爷爷。然而时光荏苒,当我步入社会,面对更复杂的环境,我开始对老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老”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阶段。而“人”的个体差异,才是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戴的判断标准。
说两个我的亲身经历。去年夏天,几个朋友相聚串吧送行好友,邻桌而坐的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和她的女儿,女婿。原本相安无事的欢聚,因为我们的一个红酒软木塞伴随瓶内压力弹到邻座而变得混乱。即便亲眼见证木塞并没有弹伤任何人,但老人的不依不饶,蛮横耍赖还是让人无力招架。从来没有感受过讹人威力的我们,对于软木塞砸到了头这种无中生有的指责,竟然不知所措。虽然明知这种撒泼耍横可笑至极,但出于对年长者的尊重和老人的特殊身份,我们还是接受了她报警和去医院检查的一系列无理要求。
原以为在做了脑部CT扫描,医生判断毫无问题之后,所有事情就会圆满解决。未料老人却突然暴跳如雷,声称我们耽误了她远道而来陪女儿看房的时间,需要我们解决车票费和误工费。在医院人满为患的大厅里,老人指着我们的鼻尖,面目狰狞,大声责骂。我们试图劝解和说服,但徒然。那一刻,我突然感到非常悲哀。悲哀于自己分辨不出这个世界上哪些人可以以理服人,哪些人只能以暴制暴。悲哀于我对老人一直存在的好感与尊重,却被事实残酷碾压。这场争端最终以我们的佛袖而去结束。我知道一场事实清楚的争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面对无理取闹的碰瓷和她作为老人的特殊身份,这也许就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结局。
巧合的是,同样是在医院,几天前我又遭到了一位老人的道德绑架。因为暴雨,医院大厅凌乱而拥挤。在人挤人的电梯里,我的雨伞无意碰到了旁边老人的裤子。然而我的几句对不起并没有换来一句没关系,相反,是冷脸的指责和对于我没素质的升华。我哭笑不得,回复了一句:我不知道素质和雨天拿伞的关系。然而不知道是不是这句反驳,撕破了老人高高在上的“被尊敬感”,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听到最多的,是不断重复的:欠收拾,乡下人,不要脸,没素质和更多不堪入耳的国骂。
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没有经过太多的思想斗争,我便停下来与老人据理力争。如我所料,接下来,我听到了法制栏目中碰瓷有方的骗子们惯用的把术:“不行了,你气的我心脏病犯了,血压也高了。你要带我去看病。”说罢,老人抓住我的衣角,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一刻,我也很想躺倒在地,告诉她我现在的血压绝对快到180,心跳像打鼓。到底谁把谁气出了心脏病,这个定论还不好下。当然我的思想活动并没有真实体现在行动上。我甩开老人的手,让她报警解决。围观群众把气呼呼的老人拽到了墙角,让我别再理会,快些离开。即便我心中还有一万个说服的理由,但为了避免触怒她更多,我还是在不间断的咒骂中走开了。
我一直不明白这场争端的来由是什么,也不明白老人为何如此费尽心机地撒泼耍横。生活中的磕碰在所难免,如果无伤大雅,无碍身心,就不要咄咄逼人,寸步不让。如果每个人在无意中踩了老人的脚,碰了胳膊之后,换回的都是一顿绵长的责骂,我无法想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瓶塞事件中的老人是思想道德上的败坏,是“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经典的现实演绎。雨伞事件中的老人是倚老卖老,为老不尊。是每长一岁,就要在道德制高点上更上一层楼的典型代表。
这两件事让我开始更多关注社会上那些关于老人的新闻。“老人强制要求让座并且辱骂乘客”,“扶老人反被讹”,“老汉公交车上强抱少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画面足以让所有人哑然。有人说频繁曝出的新闻是社会在妖魔化老年人,我更愿意相信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亵渎了他人的敬意。老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如果享受了晚辈的尊重,却没有长辈的豁达,那还谈何中华五千年尊老爱幼的传统。
我们身边绝大部分的老人都是和蔼可亲,懂得相互尊重的。我举这些特例也并非对老年人群起而攻之。每个群体都有时代的特质。年轻时,也许我们生龙活虎,浮躁冲动。年老时,我们千帆过尽,淡定从容。这是不止体力上,也是心态上的巨大转变。我们尊重老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养育儿女,百般不易。也不仅是因为他们年老体弱,需要照顾。还因为他们历经风雨,安之若素。这是年轮赋予他们特有的气息,也是能带给我们正能量的气息。
尊重的字面意思是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所谓平等,便是互相理解和宽容。年轻人与年轻人如此,老年人与老年人如此,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更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