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鲁国那点烂事,说起来真是臊人。
鲁国被季氏散打家族把持着政权,国君空有其位而未有实权,实权都掌握在三大贵族手中,这个国君当得着实尴尬。到了鲁昭公时期,要讨伐三大贵族中的季平子,为啥呢?为了酒场上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语出《论语.为政》)鲁昭公要请客喝酒,一看自己的歌舞队伍不见了,就问呀,人都跑哪儿去了?原来歌舞团演员被季平子弄走了。按照周朝礼制,天子仪仗是八八六十四个人,诸侯国君是六八四十八人,季平子这样的贵族大夫只能享受四八三十二人的仪仗规则。但季平子不管那些,把国君的仪仗都弄到自己家去,鲁昭公恼羞成怒。于是派兵攻打,但是势力又不行,一个堂堂诸侯国君,被自己手下的大夫打败,被迫逃亡外国避难。后来,鲁昭公死在国外。季平子得寸进尺做得更绝,生不让你舒坦,死也不让你痛快,他把鲁昭公的墓地修建在鲁国先君墓道以南,使他不能与先君合葬,以示自己对鲁昭公的不屑。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做官之前,等孔子做了司空,派人挖了一道沟渠,将鲁昭公的墓地和鲁国先君的墓地圈在一起,算是为鲁昭公恢复了名分。
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政治智慧。将鲁昭公的墓穴安葬在先君墓地之外,是鲁国大贵族季平子的主张,孔子这么做,虽然为鲁国国君挣回了面子,但难免要得罪季氏家族。怎样做到既维护国君面子,又不得罪季氏家族呢?孔子找到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对他说,你父亲当年将鲁昭公埋葬在祖坟之外的做法,羞辱了国君,也将自己的罪行彰显暴露出来,这里破坏国家礼制的行为,是要受到世人批判的。如今我上任,将鲁昭公的陵墓和先祖陵墓合在一起,就可以掩盖你父亲不守臣子之道的罪名了。
高!这就是孔子的高明之处。
第一,敢于挑战季氏贵族的权威,派人挖沟,将鲁昭公的陵墓与先祖陵墓合在一起,恢复了鲁昭公的身份,博得了鲁国国君的好感,获得了鲁国民众的拥护。彰显出自己的政治勇气和政治高度。
第二,将季平子对鲁昭公的行为定性为破坏礼制,违背臣子之道的行为,利用恢复鲁昭公身份的机会,趁机洗白季平子的罪过,又获得了季氏家族的好感,简直是一箭双雕的典范之作。
第三,借为鲁昭公陵墓归属祖坟正名的机会,向鲁国朝廷和贵族传递一个信息,孔子敢于向最有势力的三大贵族集团开刀,其他的政治势力就此打消了为孔子为难的勇气,为孔子下一步深入推行自己的政治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读到这里,不仅掩卷长叹,孔子一代枭雄也。其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超越常人。
果然,不就之后,孔子顺利当上了鲁国的大司寇,史书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设法而不用,无奸民”,虽然他建立了各种用于惩戒罪犯的法律,但一点派场也没有用上,因为鲁国根本没有作奸犯科的人。
有了孔子的鲁国政坛,似乎前程一片光明。
有了政治权力的孔子,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遗憾的是,孔子最终没有成为一位有所作为的政治官员,很难将结果归罪于谁。
遗憾归遗憾,我依然欣喜地看到一位具备高超政治智慧的孔子,直到如今,依旧感受到那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