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建立者。东汉末年,孙权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哥哥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被孙策指定为接班人,成为一方诸侯,割据江东。先后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打扮曹操、刘备等对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222年,他自称吴王,建立吴国;229年称帝,建立吴,即东吴,统治江东地区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代统治时间最长和最高寿的君主。按理说,孙权因年高疾病而死,无需多论。但吴国因孙权晚年的举措,导致了孙权死前死后的朝局动荡,直接影响了吴国日后的局势与命运,这才是引起我们关注论与分析的重点。
早年的孙权,在张昭、周瑜、鲁肃等一大帮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在江东立足。之后,任贤用能、励精图治,开创吴国基业,登基称帝。但晚年的孙权,早已没有当初睿智英明,反而多疑猜忌、严刑峻法、大肆杀戮。他宠信小人吕壹打压士族,此人玩权弄法,诬陷群臣,连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都不能幸免,弄的吴国朝堂大乱。然而最严重就是孙权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摇摆不定,结果导致严重党争,大批朝臣受株连,吴国政局不稳。
按理说孙权在接班人上,本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长子孙登早在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时,就被立孙登为皇太子。孙权也十分重视对孙登的培养,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之子张休、丞相顾雍之孙顾谭、偏将军陈武之子陈表等进宫,为孙登侍讲诗书,并随从骑马射猎,程秉、张温先后为太子太傅。而孙登多次劝谏孙权,对时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政务谨慎得体。
然而一切的改变,随着赤乌四年(241年)五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孙登逝去,孙权十分悲伤。如果孙登不死,也没有后来的政坛风波了。可太子之位不能空悬,于是赤乌五年(242)正月,三子孙和正式被立为太子。孙和之所以被为立太子,一方面,他是孙权在世皇子里最年长的。此前大哥孙登、二哥孙虑早已故去。另一方面,他也是孙权喜欢的皇子,那孙和小时候聪慧伶俐,又因孙权喜欢的王夫人所生,孙权特别钟爱。而且,孙和本人品行学问也好,故太子孙登临终时也向孙权推荐孙和作为太子。这几点最终促成了孙和被册封为太子。
在册立太子的同时,同年八月,在一些官僚再次提出相关要求,最终孙权同意立四子孙霸为鲁王。但孙权最初立太子和鲁王时,孙和和孙霸还是一样受到宠爱,仍然居于同宫殿中,并没有正式区分等第和品级,这一来就引发事端。因为继承皇位的只有一个皇子,孙霸虽然不是太子,却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就会滋生孙霸及其亲信的野心,认为孙霸也有条件竞争皇位的,于是演化成二子之争,始作俑者还是因为孙权自己。
显然这样的局面,被一些有识之臣发现了问题。诸如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等纷纷表达了反对意见,认为太子和王应该有嫡庶之分,礼制应该有所区别,甚至要求鲁王出镇地方。可孙权并没有意识到危险性,没有同意他们的意见。于是,太子和鲁王自此分宫别僚,这却由此造成了矛盾的开端。鲁王认为自己地位下降是太子及其党羽所害。现在有了自己的侍御宾客后,便共同诋毁太子及相关支持者,欲除之后快,取而代之。
另外,孙和为太子后,孙权本打算立孙和的母亲王夫人为皇后,但孙权的女儿与王夫人不睦,她不愿意让王夫人成为王后,就多番使出手段阻止。当时,孙权一度卧病在床,派孙和到宗庙为祭祀,孙和太子妃之父张承的弟弟张休的住所靠近宗庙,便邀请孙和到家中,被全公主派人监视看到,于是就说孙和不在宗庙,而是在妃子家暗谋大事,又说孙权生病时王夫人面有喜色,孙权晚年生性多疑,自然联想到太子及母有不轨行为,于是公开愤怒责骂王夫人,那王夫人却因郁闷突然而逝,孙权与太子之间关系自此逐渐冷淡。
244年(赤乌七年)起,孙权听到不和的风声,命二人禁止和宾客的往来,让他们认真学习,不过招致了羊衟等大臣的坚决反对,认为太子和鲁王在外名声远闻,突然改变举措会造成邻国心存疑虑,议论纷纷。
可孙权这么做并没有促成事态的解决,太子宾客和鲁王宾客矛盾却是愈演愈烈,朝廷内外的官员,争相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因为这层家族关系的缘故,矛盾渐渐蔓延到了朝堂之上。朝中大臣亦分为两派分别支持太子和鲁王。据《殷基通语》记载,陆逊、顾谭、吾粲、朱据、诸葛恪、滕胤、施绩、丁密(丁固)等都支持太子,而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等都支持鲁王 。
其中,一些激进派太子党和鲁王党更是发生了极大冲突,太子党对鲁王和鲁王党羽的过激要求引发了鲁王党的反扑。朝中最大太子党人物顾谭素与鲁王阵营的宾客全寄不和,早在241年时,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全寄之兄全绪、堂兄全端曾参与芍陂之役,而当时顾承受到更多封赏,但全家一直认为不公平,如今矛盾爆发,全琮全寄父子揭发在芍陂之役中顾承与他人串通一气,故意被增添了许多功劳,引发孙权大怒。于是,顾承下狱,顾谭也受到连坐。孙权本想让顾谭道歉而释放他。等到大会时,顾谭一时激动,回答道:“陛下,谗言其兴乎!”有关官吏奏称顾谭诬陷毁谤,对国君大不敬,依法应该处死。孙权看在顾雍的份上,没有实行。太子党的顾谭、顾承最终被流放到交州。
除顾谭以外,许多太子党寄希望头号重臣陆逊上书拥护太子,因此不断传递消息给陆逊,希望他拥护太子,如吾粲,陆胤,亦有鲁王党希望他出面稳定局势,如全琮。陆逊早期对南鲁党争持中立态度。后来劝说全琮不要让儿子卷入党争。可全琮不听,于是二人失和,陆逊出于国家大义开始倾向支持太子孙和。
鲁王孙霸见孙和不像以前那样得宠,更加觊觎太子之位,让宾客杨竺为自己说情。孙和得仆从偷听来的密报,此时太子宾客——陆逊之族子陆胤正要前往武昌。孙和与陆胤秘密商议,打算让陆逊上表劝说孙权。陆逊认为太子地位极度不稳后,屡次上书孙权坚决拥护太子,并打算上京面呈孙权陈述拥护太子的意义。可孙权发觉事件流传至武昌地方而感到惊异,重臣陆逊也卷入党争,心里十分不满,因此派人责问陆逊。陆逊因此招致强烈批评,加之陆逊外甥顾谭、顾承、姚信先后被流放,结果陆逊愤怒交加卒死 。传递消息之事败露后,孙权先后处理两派党人杨竺、陆胤、吾粲接连下狱,除吾粲在监狱里去世以外 ,虽然另一传递消息者是陆胤,不过杨竺反倒率先认罪,陆胤后来出狱复官。
之后,孙权和太子的关系后来有所缓和,247年(赤乌十年)二月,因建业宫殿毁坏严重,孙权曾迁至太子居住的南宫。而大臣方面,此时斗争也冷清了很多。但这次党争毕竟造成了朝廷的大分裂,孙权担心如果再让二人即位,会造成朝廷更加不安,引发进一步内斗,如同像袁绍死后,袁尚和袁谭完全分裂成两派。下定决心在儿子中另立太子 。
当时孙权的幼子孙亮特别受到孙权的留心。全公主因为攻击孙和母子而不安,因此想依赖孙权爱孙亮的心意,立他为太子,于是也经常称赞他,劝说以他为太子。
赤乌十三年(250年)秋,孙权开始处理太子与鲁王,先是幽禁孙和。这时骠骑将军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缚”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孙权登上高台看到这些,指责二人不要没事找事,二人被杖一百。屈晃被遣回乡里。朱据又作书劝谏而遭贬为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作诏所害 。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晋献公在骊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晋国大乱故事劝谏;太子辅义都尉张纯亦尽力劝谏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族诛,张纯亦被处死。朝中有数十人受到牵连流放。显然孙权看见朝臣又卷入立嗣事件而采取的极端措施。
七月,孙权正式废太子孙和,又赐死鲁王孙霸,将其曾参与谋害太子的鲁王党羽全寄、吴安、孙奇诛杀。十一月,正式立孙亮为太子 ,这场长达八年的党争才结束。
表面上看南鲁党争仅仅是夺嫡之争,其实以陆逊之死为标准着吴国内部的身处的深层次的政治矛盾,发挥着极大力量。特别是江东地区,孙氏集团尽管是江东人,但他们出身寒族,又是军阀身份,靠着武装侵略征服江东地区,一开始是江东士族们是十分反对孙氏集团对江东的统治的。后来,孙权是靠着逐渐拉拢、吸纳、与士族们合作,才在江东地区逐渐站稳脚跟的,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孙权晚年,士族力量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孙权的统治, 《世说新语》中所说:“三国之间,四姓盛焉。孙权才借太子之争一事,打压江东士族。而陆逊不仅仅是士族代表人物,而且还能力强、官职高、在军队和朝廷上均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孙权借太子之事,责罚陆逊。而且我们看太子之争一事,孙权处理无疑大部分都是江东士族。相反,那非江东士族官员却纷纷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孙权托孤的时候,任用的是非江东士族的诸葛恪,而江东士族官员完全排除在外,就很好地说明了问题。
太元二年(252年)春正月,随着事态平息,孙和被复立为南阳王,孙权病逝前,在他病重期间,感到后悔,曾一度打算再召回孙和,由于被孙鲁班、孙峻、孙弘等人阻止而作罢。
而这年二月潘皇后离奇死去。潘皇后是孙亮的母亲,他着孙权病入膏肓,卧床不起,让潘皇后的野心,越来越流露出来,她打算其子继位后,能得以操控朝政。于是,她借机,向中书令孙弘吕后专制故事,打算日后仿效。可正当潘皇后一心要仿效吕后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逼近了她。原来当她询问吕后称制的事情,不仅朝堂上议论纷纷,后宫里也是一片恐慌。那些本来就受尽潘皇后的欺凌的宫人,害怕潘皇后一旦称制,更加迫害她们。于是,她们经过一番密谋,准备先下手为强,趁潘皇后照顾孙权重病过度劳累在昏睡时,多名宫女一齐上去将潘皇后活活勒死。当然,也有一种传闻,说潘皇后是孙权害死。因为孙权发现潘皇后的野心,担心自己死后,潘皇后会让孙家大权旁落,于是她采取汉武帝“钩弋夫人”的例子,杀母留子保证孙家的皇权。但这也只是后人的猜测,没有实证。
而这年夏天四月,孙权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临终前孙权念念不忘就是其子孙亮年幼,辅政大臣的人事安排。这时候,孙权选择的辅政大臣就是诸葛恪。那么孙权为什么会在临终前选择门第、背景都不深的诸葛恪为首辅呢?因为,在东吴政权里孙权与江东士族一直存在矛盾,他始终认为江东士族会威胁到他孙家的统治,所以,所以在选择辅政大臣时,江东士族是被排除在外,而诸葛恪是属于羁旅之臣的家族背景,在东吴地区的根基不深,也没拉帮结派形成势力,完全是靠孙权的提拔上来的,他不会威胁到孙家的统治,忠诚是没问题的。而且,诸葛恪自幼是,聪明伶俐、才华出众,在东吴上下,有口皆碑,也深得孙权的喜爱、信任,这几年也得到了孙权的大力栽培。但日后看显然过分相信诸葛恪担任首辅大臣,也是孙权用人失误的地方。此外,尽管孙权也曾担心诸葛恪有些刚愎自负,但在宗室孙峻的积极劝说下,他最终还是任命诸葛恪为辅政大臣的第一人。孙权病危,又召集诸葛恪、孙弘、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一代吴主孙权这才走完了自己71年不平凡的人生。
但孙权死后朝堂依旧不稳定。孙权去世的第二天,那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杀死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这才掌控朝权,让孙亮继位。但因为小皇帝孙亮年幼,又出现了诸葛恪、孙峻、孙綝先后专权的局面,不仅孙权册立接班人孙亮被废,诸葛恪等人也死于政变当中。还随着政治的不稳,一大批孙氏宗族子弟牵连其中,造成惨死的局面。更为重要是朝局的内乱直接导致吴国的衰败,最终被西晋灭亡,这就是孙权之死前后的是是非非带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