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老师家里吃饭,看着老师买了一块豆腐,又买了一袋调料。我好奇地问:“为啥要买调料呀?”“用调料做了才好吃。”“不会吧?我从来没用过调料。”“是吗?那待会你来做吧。”
话已至此,久未下厨的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热了油,小火炒香切细的姜蒜,加入豆瓣花椒继续翻炒,加入豆腐,慢烧入味,最后加入少许白糖,起锅,撒上芹菜粒即可。大家尝了一下,感觉味道还不错。我看着大家吃得很开心,心里也是满足的。
不少人觉得做菜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需要经历买,洗,切,做等等各个繁琐的环节,所以各大餐馆生意都好的不得了。最近两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很火,很多人都说从中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可家的味道究竟是什么?曾经看过的一部纪录片有这样一个情节:一对移居海外多年的华人夫妇,耄耋高龄仍然心心念念着儿时吃过的一种食物,当最后终于吃到这样东西的时候,两位老人流着泪,这就是妈妈做的味道,现在就是死了也值了。
妈妈做的味道,其实就是家的味道。
就好像我做一盘豆腐,原料只是豆腐,花椒,豆瓣,姜蒜,白糖。当他们一起在锅里的时候,他们的味道是互相融入和吸收的。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关系,有情感,也有爱,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熟悉的味道。贪恋这个味道,其实贪恋的就是这个味道背后承载的温暖与爱。
我想到家的时候,常常会想起的是鱼香蛋饺,红烧狮子头,这都是妈妈的拿手菜。妈妈的手艺从哪里来?来自我的外婆。所以,家的味道其实是种传承,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将家族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记得十多年前,在一家杂志的约稿中,我曾经这么写到:成都是个非常包容和善于接纳的城市,好比每家餐馆必备的泡菜,不管是萝卜白菜,还是鸡爪猪蹄,都能在同一个坛子内和平共处,即使是每一个外地人,也都能在成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种包容也应该是属于家的。可惜,随着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好多现代人都把家当成了旅馆,只是一个回去睡觉的地方。我曾经有一位朋友,他们装修完了新居邀我去参观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竟然在装修的时候直接改造了厨房:没有了。对此,他们的回答是:我们都不会做饭,要厨房干什么?
我脱口而出:“自己一个人独处,在厨房忙活,做一些自己享受的东西,那样的乐趣,怎么可以失去?同时,和你的爱人一起下厨,合作完成一道美食,分食的满足,没有厨房怎么可以实现?”
他们不以为然:“我们可以去外面吃。”
也许,每个人对家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在我心里,家里最不能缺的就是烟火气,家的味道,生活的味道尽在于此。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第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