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的诸侯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了。大小数百余战而无一败绩,最后在垓下之围中,四面楚歌,兵尽粮绝,遂拔剑自刎,了断在了乌江水边。打了无数次胜仗的项王,却因为一次围困而功败垂成,难怪他将自己的失败要归之于天了。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而,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往往归结于简单的八个字: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理由,一个是鸿门宴放走了刘邦,纵虎归山了。另一个是弑杀了当初他们共同拥戴的“义帝”楚怀王熊心,给诸侯的群起讨伐落下了口实。说白了,就是说项羽缺少政治权谋,只有武力,没有脑子,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时,对他早年的经历有过一段经典的描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段话似乎在说项羽早年就不好学,学书、学剑、学兵法都不成,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然而后来项羽做了什么呢?常常以一敌百,单挑更是无人能挡;破釜沉舟,击败秦国最精锐部队,俘王离、章邯等名将,打得秦军心胆俱裂。你说他没学成吗?恐怕是因为他学成得太快,别人误以为他“不肯竟学”的可能性更大。就像一个人过于天才,因为功课太简单而不肯好好学,在班级中反而被当成了“差生”一样。
项氏一族,原本就是楚国四大姓之一,长期把持楚国朝政。楚怀王熊心被拥立后,虽然地位形同傀儡,但在早期怀王并非毫无作为。相反,他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限制了项羽的掌权。
首先,在项梁兵败后,怀王迅速从盱眙赶到彭城,收割了楚军兵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然后,以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把项羽晾在一边。西进抗秦,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却又安排了刘邦率军西进,项羽北上救赵。关键是,怀王还指派了宋义为楚军主帅,可见怀王对项羽的防范之深。
只是这些周密的安排都挡不住项羽逆天的实力。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在军帐中亲手斩杀了宋义,并向全军宣布说,宋义无义,与齐国合谋反楚,所以楚王让我杀了他。夺下兵权后的项羽,又准确判断出当时的战场形势,如果赵国战败,秦军必定士气大振,到时就更难办了。所以项羽“破釜沉舟”,又用秦军最擅长最引以为傲的肉搏战生生击败了秦军主力,一下子摧毁了秦军信心。此后的战争,项羽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秦军从此则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连名将章邯也选择了投降项羽。
能在处处掣肘中杀出一条血路,击败扫灭六国的虎狼之师秦军主力,说他“有勇无谋”,这可真是太欺负人了。
进入关中后,刘邦自知功劳和实力都比不上项羽,只好假装心甘情愿的让出了关中。项羽则建立了西楚政权,号为西楚霸王,开始分封天下。不但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且还封他为汉王。而之前所立的另一个“楚王”也没用了,直接杀掉。这一系列错误,似乎都归集于项羽的“刚愎自用”,缺少权谋,政治智慧太低。
然而,事实上项羽恐怕不是“不会”,而是“不屑”,这之间有霄壤之别。在项羽崛起的过程,已经充分体现了他的能谋能断。而在之后的行动中,不杀刘邦之父,停止屠城等等表现,也体现出了他能听取意见,并非很“刚愎自用”。而之所以放走刘邦(而不是在席间刺杀),杀掉怀王(而不是派人暗杀),这一切恐怕都只是因为:没必要。
当时的刘邦,确实是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放了就放了,翻不起什么浪。而楚怀王则已经结结实实成为了一个傀儡,在项羽的西楚政权建立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事实上,就算明摆着杀掉怀王,项羽也有绝对自信能够压服诸侯。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同时遇上两个小人:刘邦和彭越。他们有一项共同的绝技:跑。刘邦是逃跑高手就不说了,反正是流氓出身,历史上无数次的大溃而逃,丢盔卸甲,跑的只剩光杆司令,也依然并不觉得耻辱,屡次又死灰复燃。彭越也差不多,和刘邦一东一西,在项羽的凌厉攻势下打起了游击战。
项羽在刘邦和彭越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其他地方不服,也赶过去捶一顿,就在这样的拉锯中,韩信悄悄拿下了赵、齐之地,对项羽完成了三面夹击的包围圈。
垓下之围,项羽渐渐陷入绝境,粮草被断,士卒离散,四面楚歌,最后只剩下二十八骑。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项羽仍爆发出了巅峰的战力。第一战,“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第二战,“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有人想对他放冷箭,“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样的武功,震古烁今,汉军根本拿他没办法,如果不是他死志已坚不肯过江东的话。
有人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啊!虽然 “江东父老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这样就成了刘邦,而不是项羽了。
文/子曰少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