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妈妈在朋友圈分享说:
“亲生的就是亲生的啊!上一秒钟刚刚被我凶,下一秒又在我怀里叫妈妈。”
字里行间有着满满的幸福感,但是不是有哪里不对的地方?
孩子总是会很轻易的原谅父母,但是如果你凶了同事或者其他亲戚,没有一段时间的沉淀,肯定是修补不好关系的,说不定有的还会因此反目成仇。
也许正是因为能这样轻松的获得原谅,很多父母就会觉得我这样去教训孩子也是没关系的啊!
但是,你真的了解孩子面对大发脾气的父母是什么感受吗?
有一个叫《妈妈你别生气》的绘本,其中有一段话:
“今天早上,我妈妈发脾气,冲着我生气大叫,结果,吓得我全身都裂开,飞跑了......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嘴巴插到了高山上。
最后发脾气大叫的妈妈又将我找了回去,将我修补好。”
可补好的身体还是原来的那个吗?
看似完整,却早已伤痕累累。
01
Mrs.贝前几天下班回家,在地铁上一个妈妈不断吼着在她身边哭泣的男孩子:“你在哭,你在哭就不要跟着我。”边说还边推孩子。孩子很无助,一个劲小声地喊着:“妈妈,妈妈”
我想他一定在经历着一个很害怕的心理过程。
几年前,在所住的小区里,Mrs.贝也曾见过相似的一幕:
一个穿着校服的小男孩,背着书包,向小区大门急速走去,这是从单元门中冲出来一位女子,看样子像是他的妈妈,跑到那个男孩面前,开始用脚踹用手打,嘴里还大声的叫喊着什么。
只不过这个小男孩的反应让我很震惊:他没有哭闹,只是默默的看了眼这样的妈妈转身跑走了。
也许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他妈妈的这副状态,我们在训完孩子后转身便消气了,但在孩子心里留下的无形的伤疤却不会消失。
02
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会对孩子有多重不好的影响。
孩子不自信,怯懦胆小
Mrs.贝有一个远方亲戚的孩子,有轻微自病症。他可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但是有一点,他只喜欢和自己相处。
之后我和那个亲戚沟通,希望多了解下孩子的情况,才知道:
她的老公也就是孩子的爸爸脾气极差,在家总是大吼大叫或者砸东西,所以孩子从小就特别胆小。
在孩子四岁的时候,家里生意不顺利,他的爸爸喝醉酒就对孩子大打出手,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愿意跟别人交流,而且一旦看到情绪激动的人就会吓得大哭起来。
后来慢慢的看了心理医生,又让他爸爸逐渐改掉坏脾气,病情才稍微好转。
如果父母有人性格暴躁,情绪上常表示不耐烦,那么孩子就会无意识去模仿,遇到事情也难免容易心浮气躁,又或者会像弱势的一方,畏畏缩缩,怯懦胆小。
情绪化严重
有不少的家长也许会发现,孩子易激动和情绪化,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家长不妨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是否自己在平时的状态,潜移默化的触及到孩子的性格发展。
性格上更加叛逆
同事家的孩子小州才读完初中就退学了,因为太叛逆,家里人完全管不了。
而和别人家孩子的叛逆不同,小州并不是家人的过度溺爱导致
因为小州从小就比较调皮,每次做了错事,回到家都是一顿胖揍。
很多人劝他爸妈,这样光打孩子是不行的,小州爸妈却说,必须要他记住教训,这样以后才不会再犯。
时间长了,小州也被爸妈揍皮了,总是说:“大不了回去挨揍呗,他们还能怎么样?”
最后他爸妈也懒得动手了,一旦看不顺眼,就冲着他碎碎叨叨的念,骂得小州越来越烦,越来越不愿意归家和社会上的小青年混在一起。
成长中的孩子对于很多事情都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所以才需要被教育和引导。
当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懂这个世界的规则,引发很多无心之失就是一件需要被父母接纳的事。
换位思考一下,面对未知的事情,我们大人去做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好,所以对于孩子的错误,过激的反应是最为致命的。
03
《儿童心理学》曾讲到:父母和孩子的冲突核心永远不是事情问题本身,而是事情背后没有被看见的情绪。
所以当我们忍不住发脾气时,一定要了解真正困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加以对待和调整。
让坏情绪治止于自己,不迁怒、不将家人作为情绪发泄的工具,才能让家成为充满爱的保护地和休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