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那到底是那个道理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本身有问题呢?
记得之前在混沌大学上听黄执中的演讲,他说到一个故事,一个台湾退休法院的院长对他说,你知道法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他说法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法律的条条框框里跑出来的那部分。什么意思呢?
比如法律规定不能闯红灯,按照正常的情况如果有人闯红灯你去罚他款就行了,但是问题是如果闯红灯的这个人车上载了要被急救的人呢,或者是警察正在执行紧急的任务呢,这时该怎么去判别闯红灯的行为。
因为法律它是把我们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塞进一个方框里,在这个方框里你得按照法律的各种规定来,这个当然没问题。
然而问题是我们社会当中人的行为它是不规范的,是不规则运动,它有从那个方框里跑出来的部分,如果要拿已经设定好的法律去硬套的话,这时就会有问题。
为什么我要举这个例子呢,其实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我们平时听到的种种道理,它都是假设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规则运动的,就像数学里的公式一样,你拿公式去套,就能得出某个结果。
而我们的人生当然是不可能有固定公式可循的,很多时候我们听到一个道理觉得很有用,然而你却没有深度思考过自身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能力该怎么样去适用那个道理。
就像你听别人说读书有用,于是一口气读了十本言情小说,结果非但没用,还差点把自己给整抑郁了。因为你没深入思考过要读哪些书才是有用的,以及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层次处在什么阶段,就一股脑儿地扎进去,结果就当然不会如你所愿。
在科学领域如果你知道X+Y=Z 这个公式,那它就是无条件成立的,但是在人文领域X+Y就不一定等于Z了,它只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成立,在有些环境中就不成立了。
那具体在哪些环境下才成立,靠的就是深度的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而这两种能力,只能靠自己平时慢慢积累培养,没有任何的捷径可走。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这种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因为道理每个人都懂,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能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以及周围的环境去和那个道理去最大程度地匹配。
比如勤劳致富这句话,你去工地上搬一年砖和写一年文章同样是勤奋,但是两者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因为前者的勤奋对一个人来说是没有任何的积淀可言的,不会有人说,你搬了一年砖就给你涨2000块钱的工资。而后者的勤奋是每过一天就会多一点积累,等积淀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
所以你看,同样是一个道理,你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的结果。
只有学会深度思考,道理对我们来说才是有用的,否则,听到一句话觉得有用就盲目去干,道理就只是鸡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