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就开始阅读这本书了,但是这本书有很多教科书的通病,学术气太重,趣味性不强,所以没读完几章就半途而废了。但是在参加了橙子学院阅读岛办的共读活动,无意之间比较轻松愉悦的就读完了这本书。而且和一群小伙伴们一起联机学习,学的更多。
这本书讲的是亲密关系的相处之道。书中谈了很多亲密关系有家庭、闺蜜、死党、伴侣等。
小的时候,父母和我们相处是门学问;长大了,我们和父母相处是门学问。书中说人的自我概念影响因素有社会、重要他人评价等。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父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说什么做什么,我们就吸收什么。父母说我是笨小孩,我是坏小孩,我是不值得要的小孩。那么往往这长大了就会内化成我们的内在父母。总是在项目完成糟糕的时候,有个声音跳出来,你怎么这么笨。总是伴侣把你丢一旁,有个声音跳出来,你不值得要。那父母总是用宠爱的眼神看着自己,对自己的调皮觉得可爱,对自己的笨手笨脚有耐心,对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觉得爱思考,那么长大了很容易坚定自己的内心。因为大后方总有父母支持你。这些自我概念,外化到认同管理,对别人反应的诠释。所以小的时候,父母如何和我们相处会有很大的影响,是门学问。
但是好在,我们可以改变这种负面的自我概念。而且我们不必责怪父母,换做是自己也未必能做好,换做国家亦然。虽然中国目前有很多问题,但是如果不是以前的粗狂型发展,能有中国的今天,想必是不的。而且不得不说中国也有很多值得我们自豪的地方。那么我们怎么改变这种负面概念。我们可以用书中的自我内言方法,揪出偏激、负面的思维,然后换入积极的想法,让自己焕然一新。当然我们也可以看看书、交交不同的朋友、到处看看世界。拥有不同的心境。
长大了,自己有了新的想法,和父母就会产生冲突了。比如9点睡还是11点睡,比如买这件衣服还是那件衣服,比如专业选择就业好的还是自己喜欢的,比如家乡小城市的安稳还是大城市的奋斗,比如伴侣是选择介绍的还是喜欢的。小事情打个马虎眼(书中的也就是含糊其辞),坚持做自己的,不会伤和气,也不会出什么乱子。但是一件事情积累久了,或者是大事情,那么还是要好好商量下了。书中介绍了不委屈自己,不为难别人的,合作共赢方式。方法如下:
1.我的需求:我是谁,我的文化背景,我的时代背景,我对这件事情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比如我是对相亲害怕,对相亲厌恶觉得没面子,还是想事业为重,又或者不自信感觉自己现在不是对的人。
当然同时,为了避免和父母交谈出现再次场面崩塌,而事先用书中第二章讲的枕头法,来梳理一遍自己的想法,预测父母的想法,然后打开接纳双方的想法,或者拔高一个层级找到共同目标,实现共同利益。想法不同,来自于双方背景、文化、性别、经验、出发点的影响。
2.预约时间
3.倾听对方需求。做过前期的枕头法,这个时候就会比较有准备了,心态也更加打开了,然后用书中有效的倾听方式。父母也就会从你的语言非语言当中感受到,讨论就没那么容易剑拔弩张。
4.头脑风暴,商讨解决方案。头脑风暴各种解决方案,注意顺序,先提解决方案,全提完了,再开始选择方案。顺序错了会引起挫败感,很可能在一瞬间失去一个最佳方案。
这个方法用过,亲测有效,只是还得根据书中其他章节的一些细节修正下,使得讨论更加平和有爱。比如枕头法,表达自己意思的清晰客观信息法,了解对方真正意思的问话释义方法。还有沟通的基础建设,这其中的平等、支持、温和气氛的把握,准确语言信息的掌控,还有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表示。但是还是需要给自己时间,给父母时间。所以长大了和父母相处也是门学问。
这个方式也适合很多场景:死党、闺蜜、伴侣、职场等。所以总体来说呢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收获。
但是终究还是逃不过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就像开头说的学术意味有些强,而且写书的是西方人。西方国家比较直接高效,而亚洲国家普遍含蓄委婉,文化会有差异。比如用知觉检核这样直抒胸臆的方式,不仅得不到有效沟通反而引起防卫。然后这本书仅仅只是讲的亲密关系,其他职场沟通,半生不熟的人怎么沟通呢。有些过于亲密的行为就不可以使用了。
总的来说,应该在这本书的大框架下,调整成更加符合自己生活的沟通模式,还是本不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