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二十四
原文
予在转运卢雅雨席上,见有上诗者,卢不喜。余为解曰:“此应酬诗,故不能佳。”卢曰:“君误矣!古大家韩、杜、欧、苏集中,强半应酬诗也。谁谓应酬诗不能工耶?”予深然其说。后见粤西学使许竹人,先生自序其《越吟》云:“诗家以不登应酬作为高。余曰:不然。《三百篇》行役之外,赠答半焉。逮自河梁,洎李、杜、王、孟,无集无之。己实不工,体于何有?万里之外,交生情,情生文;存其文,思其事,见其人,又可弃乎?今而可弃,昔可无赠;毋宁以不工规我?”
译注
我在转运使卢雅雨的筵席上,见到有献诗的人,卢雅雨不高兴。我为他疏解说:这样的应酬诗,所以不能太好。卢雅雨说:你错啦!过去的大家如韩愈、杜甫、欧阳修、苏轼的诗集中,多半是应酬诗啊。谁说应酬诗不能工整啊?我对他的说法深以为然。后来见到粤西学政许竹人,先生自己为他的诗集《越吟》作序说:写诗的大家以不作应酬诗为高手。我说:不对。《诗经》除了写出行之外,互相赞美的诗有一半呢。追溯自白居易,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集没有一本没有应酬诗的。自己的功底不扎实,与体裁有什么关系?在万里之外,交往产生感情,感情产生诗文;保存他的诗文,思想着彼此交往的故事,如见其人,又怎么可以放弃呢?今天如果可以放弃,往昔也就无可赠送;不如以诗文不工整来规劝我吧?
卢雅雨,原名卢见曾,山东德州人,字抱孙,号澹园,雅雨山人是他的别号。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为两淮盐运使,治扬州,因得罪当地贪官污吏和不 法盐商遭诬告,于乾隆五年( 1740)革职充军发配塞外。乾隆十八年( 1753 ),卢 见曾复调两淮盐运使,在任期间开挖扬州护城河,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 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春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江南文人雅士,如郑板桥、 袁枚等无不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