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具有天赋的人心存敬畏,能一直创作出好故事,拍摄出来让人深思的电影,绕梁三日的音乐。就像“矮大紧”老师说的,老天爷赏饭吃。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中文叫天赋,英文对此表述也不约而同的选择了“gift”这样的词汇。 礼物。上天的馈赠。
关于初心 ,真实 套路和虚构。
很多人说 真实的是真正打动人心的。有人调侃说故事敌不过现实的狗血。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远比最有想象力的故事家的作品还要扑朔迷离不可思议。因为人的判断和行为很多时候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用逻辑推演也是无法去想象的。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震撼很多时候是直指心灵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比如上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讲述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消防员的故事。
另一些 根据真实背景虚构或者半虚构的,因为大历史背景构架之下,人们可以自己脑补,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内心的矛盾与抉择。很多现在时代并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当时历史背景之下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今天看了1/3 本的《追风筝的人》,虽然作者在书的开篇就表达了对在911 之后发表这个作品,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本来这是一个写给自己的故事,被妻子推荐发表。但是,我不得不说,这个时机是推动这本书成为超级畅销书,并成为一个经典小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书里的主人公曾经和父亲关于大学主修,有着这样一番对话
“我想我会主修英文。”我说,内心忐忑,等着他回答。
“英文?”
“创作。”
他想了想,喝他的红茶,“故事,你是说,你要写故事?”我低头看着自己的双脚。
“写故事能赚钱吗?”
“如果你写得好,”我说,“而且又能被人发掘的话。”
“被人发掘?机会有多大?”我说
他点点头。“那你在写得好和被人发掘之前准备干什么呢?你怎么赚钱?要是结婚了,你怎么撑起自己的家庭?”
我不敢看着他的眼睛,“我会......找份工作。”
“哦!“ 他说,”哇!哇!这么说,如果我没理解错,你将会花好几年,拿个学位,然后你会找一份像我这样卑微的工作,一份你今天可以轻易找到的工作,就为渺茫的机会,等待你拿的学位也许某天会帮助你......被人发掘。”他深深呼吸,啜他的红茶,咕哝地说着什么医学院法学院,还有“真正的工作。”
有时候在想 ,真正的大师就是行业中公认的最有才华的人了吗? 他的作品就是,他才能最好的体现了吗?是不是很多有才华的人并没有被发掘,或者虽然有才华但是却因为众做周知的原因,做着“真正的工作”。
最近补了一部日剧神作《悠长假期》,主人公算是有天赋的钢琴家,在音乐学院进修,也有并不缺失被发掘的机会,但是因为性格的一些原因,无法真正的释放自己的才能,反而认定自己是没有才能,决定放弃钢琴去做一份正经的工作(百货商场的售货员)。虽然结局是皆大欢喜,在女主的激励下冲破了情绪表达的至酷,获得了大赛的冠军。但是戏剧毕竟是戏剧,在现实中大多数人不会遇到改变他命运轨迹的人。
杰出的作品,时机,才能,运气缺一不可。就像《悠长假期》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这样的概率究竟有多小?
虽然没学过写作和艺术创作,但是经常看小说和影视创作也能发现其中的一些套路。
比如,观众都会调侃的日剧有三宝:嘴炮、圣母、满街跑。嘴炮是说主角的强大言语攻击能力这两年我看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胜利即正义》和《半泽直树》,一通嘴炮打的对手没有半点招架之力,直接跪地痛哭。唉,日剧的反派也都是玻璃心啊,真是要脸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