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脱口秀大会》,主题是“北上广,爱来不来”。
虽然有人抱怨房价高,有人吐槽房租贵,有人调侃交通堵,有人埋怨空气差,但当导演问道:你还会来北上广吗?
绝大多数的答案是:来。
作为太多人历练开始的地方,北上广承载了成吨的梦想,消耗了数不清的年华,见证了难以名状的爱恨。
人口的汇聚,是一种用脚投票
节目中,大家听着改编汪峰的歌曲《北京北京》,笑着笑着,突然扎心了。
租的房子距离公司几十公里,就像霓虹灯到月亮的距离。
因为喜欢住高层,所以选择了四层地下室的二层。
……
直白的歌词敲打着每一个在北上广中异乡人的心。
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打拼,因为物质上的窘困,租住在冬冷夏热的地下室、破落不堪的城中村或者离市中心非常遥远的郊区,生活拮据、捉襟见肘。
生活成本高,长安居大不易,没有父辈积累打底,白手起家压力山大。
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无数的年轻人离开故乡来到这些繁华的大都市,因为每一项高成本的困难,都被更高的收益对冲了。
这里有时尚建筑、车水马龙、舞榭歌台的风景,有财富、名声和才华的传奇,有国际化的面貌、更多更好的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许它有种种不便,有万般压力,但人口的汇聚,就是一种用脚投票,是衡量了成本和收益之后的理性抉择。
为什么会留在北上广
一个在上海漂了5年的读者说:如果回到老家,淘宝给的推荐页,绝不会被廉价的爆款占满,也不至于一部手机三四年都舍不得换。但是,他却从来没想过逃离。
因为在北上广,不管你起多早赶着上班,还是加班到多晚回家,总会有一些同道者陪你一起,你不是一个人,更不会因为自己的“特立独行”就被当做异类。
家乡的一位读者最近在向我吐槽,说自己刚海淘了一套化妆品,所以化了个精致的妆去上班,结果同事私下嘲讽说,在这个小地方把自己折腾成这样,给谁看呀。
另一个姑娘减肥了大半年成效明显,所以穿个吊带衫超短裤就出门逛街了,结果周围的人议论说,这姑娘都多大了还这样打扮。
反观上海的一位朋友,辞掉了收入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跑去做自媒体。换作在家乡小城,这大概要被贴上加粗的“不靠谱”标签,甚至早就被各种“好心”劝阻了。可在北上广,没人觉得他不务正业。
也许他会失败,也许会铩羽而归,但不试一下,谁又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代移民都不容易
近年来,一线城市房价飞涨,无数人在高房价的重压下感叹:如果时光倒流10年,肯定会早点来北上广,然后囤一大批房子。
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在2007年来上海,以150万的总价(可贷款)在上海买了一套房,2017年以1100万卖掉。那10年间,你的赚钱速度将是这样的:
房子十年之间涨价了950万。一年涨95万,一个月涨7.9万,每天涨2638元,每小时涨110元。
即便你在睡梦中,这套房子也以每分钟1.83元的速度在增值。
名副其实的做梦都在数钱。
但即便时光倒流,给你这个机会,当年的你也未必有勇气买房。
因为,十年前上海房价大概1万一平米,那时的月薪却才只是3千,买这套房子是要咬咬牙勒紧裤腰带、甚至要砸锅卖铁、东借西借才能凑齐首付的。
当年的热播剧《蜗居》中,海清饰演的海萍也在感叹,每天一睁眼想到的就是如何挣到400块,因为要还今天的房贷。
而如今,熬过了最初的困顿期,曾经的异乡人成为了一线城市的有产者,接受新一代移民的艳羡。
我们的他乡,就是下一代的故乡。
李健在《异乡人》里面唱: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成故乡。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虽然对于北上广,我们最初是异乡人,但我们奋斗的北上广,却会成为下一代的故乡。
身边有位朋友,之前离开了,可四年后,咬咬牙又回来了。
不为别的,就是希望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更好的人文环境,一个更好的起点。
虽然,家族的发展是几代人积淀的结果,前几辈人的积累不同,我们的起点也有所不同。
但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
义务教育之外,孩子每一天所感受到的外在环境,TA的见识,TA所认识的朋友,TA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和魅力,并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而我们的落脚点,决定孩子的起点。
当城市愈加开放包容,资源就愈加紧张,房价只会会更高、地铁会更挤。
如果先到者打拼下来的东西都不能被保证,那后来者,还有什么可努力的呢?
说了这么多,并非说大家一定要来北上广,并非只有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我们的梦想。
如果要劈柴、喂马,或许喧闹的北上广早不适合,你可以去追求诗和远方。
但既要大城市之利,又无大城市之累,这未免太过于理想。
所以,要么含着泪留下,要么哼着歌离开。
你,还会来北上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