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 记忆中的年味儿
人们对于味道的记忆是深刻的,有些特殊的味道也许会终身难忘。在我的记忆里,儿时过年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北京有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到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碾糜黍。二十六,拉年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把油走。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说的就是以前过年的习俗。
腊八那天,天不亮,各家的老爷们都抢着到井台挑头挑水。将刚挑来的水倒进锅里,用五谷杂粮和各种豆儿熬出一大锅稠稠的腊八粥。吃过腊八粥,把一点儿腊八粥喂鸡,还要边喂边念叨:吃了腊八饭,一天下一蛋。还要把腊八粥往枣树上抹,边抹边说:腊八粥,腊八饭,一棵树打一石。腊八以后的几天,早上喝粥,都会㨤几勺腊八粥放进粥里。除了熬腊八粥,还有泡腊八蒜,到年三十儿蒜瓣碧绿,米醋酸甜微辣,好就着年三十儿的饺子吃。过了腊八,年味儿越来越浓,一晃儿就到年了。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早晨起来,先给灶王爷上香、上供,供品有关东糖或糖瓜儿,图的是灶王爷嘴甜,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还有一碟儿草料,是灶王爷的马料。烧完香,上完供,把灶王爷连同对联一起揭下来放进灶膛烧掉。等到大年最后一个集,再请一个新灶王爷,年三十儿贴上。对联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我小时候灶王爷贴在堂屋灶膛的上方。灶王爷的画像是木刻水印版,到了腊月二十三,已被烟火熏得斑驳陆离,看不清灶王爷的面目了。
腊月二十四,吃完早饭人们开始打扫房子,擦家具。把大窟窿小眼睛的旧窗户纸撕掉,糊上雪白的新窗户纸,老房子顿时明亮了许多。
腊月二十五,村里的两盘碾子就开始忙起来,家家户户排队碾黍子。以前交通不发达,南方的江米运不到北方,北方蒸年糕都用黄面。后来京郊不种黍子了,生产队就把交公粮剩下的碎米分了,家家把碎米碾成面,然后蒸年糕和做驴打滚儿。排队靠后的人家,要等到半夜才能推上碾子。
另外就是做豆腐。先是挑选上好的黄豆,然后用碾子碾碎,用水桶泡发后,就要去磨豆腐的磨坊排队,有时会轮到很晚,推完磨快半夜了。等锅里的豆浆开了,老妈将点好的豆腐脑先双手捧给爷爷,然后她再轧豆腐。那时堂屋里就弥漫着水蒸气和豆腐的香味儿。我家总是做两锅豆腐,一锅做成冻豆腐,一锅鲜豆腐。鲜豆腐还要拿出一部分炸豆泡。过了许多年,尽管豆腐的品种繁多,卤水豆腐还是我的最爱。
腊月二十六,老爸天不亮就背着筐去县城排队买猪头。那时县城只有一家屠宰场,每天只宰十多头猪,去晚了就买不到了。头吃午饭,爷爷也用筐背回了二十多斤猪肉和几斤带鱼。在我的记忆里,过年的时候,家里从来没吃过鲜鱼。这天,爷爷就会拉过我养大的小羊羔宰了。虽然有些不舍,想到能吃上羊肉,还是拿出锋利的小刀,帮爷爷剥羊皮。那时没有冰箱,肉和鱼都放在没用的大缸里冻上,到年三十儿再吃。
腊月二十七,宰公鸡,赶大集。在我的记忆里,过年我家就没怎么宰过鸡,家里头都是下蛋的草鸡。腊月二十七的大集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了,也叫“穷人集”,所有的年货在这天必须都置办齐。这天,爷爷赶集回来,筐里都是年画、红纸、柿子、柿饼,还有红色的绒花。年三十儿奶奶和老妈戴在发髻上,凭添了不少喜庆的色彩。
腊月二十八,家里开始发面蒸馒头,一蒸就是几大锅,蒸好拿到外边冻上,留着正月里吃。蒸馒头的同时,用大米面蒸了不少年糕。将年糕趁热擀成薄薄的饼,再撒上掺了红糖的熟黄豆面,卷好后切成一块一块的,驴打滚儿就做好了。
二十九,把油走。家里会炸好多油饼和糖排叉。由于糖排叉是用大米面做的,和江米条的口味儿差不多。
什么叫年?俗话说大年三十儿,大年初一,一年当中只有这两天才叫年呢。
到了年三十儿最是热闹和讲究。吃完早饭人们忙着贴对联、斗方、春条,春条一般是五言四句。柜子上贴“黄金万两”,水缸上贴“鱼龙变化”,石磨上贴“青龙大吉”,驴驮子上贴“上山如猛虎,下海似蛟龙”。那时没有现在的对联漂亮,但都是爷爷自己写的。贴完对联和窗花,过年的喜庆氛围就更浓了。
年三十儿的午饭是馒头和炖肉。那时的肉比现在的香,就是太肥,有三四指宽的膘,头一顿吃的香,接下来腻了就不想吃了。那时没有钟表,看到三星到正南,就该放鞭炮吃饺子了。那时没有大地红,只有铁杆洋鞭,还是生产队用装化肥的牛皮纸袋子换的,每家按工分能分六七挂。除了年三十儿晚上放整挂的鞭,平时都是把鞭拆开一个一个的放着玩儿。年夜饭吃素馅饺子,还要供祖先,敬神佛。天黑了,孩子们就拎着插上小蜡烛的纸灯笼到大街上疯玩。但是不敢跑,一跑纸灯笼就烧着了。晚上守岁,因为诸神下界视察人间,为了敬神,夜里不能熄灯,不能睡觉,否则就是对神的不敬。即便睡觉也不能脱衣服。不能扫地和刷碗。篱笆上插了芝麻秸,取意节节高。地上撒芝麻角儿,叫踩岁。还能防盗,院里来人在屋里就能听到。
年三十儿先给长辈磕头拜年,奶奶就会给三毛五毛的压岁钱。用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就能买几本小人书了。
劳累了一年,正月的人们是最悠闲的。人们可以不做饭,吃些馒头、年糕、年三十儿的炖菜。初一吃完早饭,人们就开始上街给长辈、街坊拜年了。孩子们给本家长辈拜年还能挣点儿压岁钱。
初二接财神,也是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初五也叫破五,早晨要放鞭炮吃饺子,把过年时的破破烂烂都包走了,过年的诸多禁忌就都不讲究了。到了初六各买卖家儿就该开张了。等过完正月十五,才算真正过完年了。
往事过去有五十多年了,但是那些个情景和味道,至今仍深深地刻在我记忆的年轮里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