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
【死亡之痛】
八九岁的时候,我一个人躺在床上,拿着一部只能发短信打电话外加能“推箱子”的老年机,给妈妈爸爸发短信“我想到有一天我会离开,就好害怕,你们安慰一下我吧”…
高三“成人礼”之后,爸爸开车带我们回去,那时候华灯初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我在想“成人礼结束了,名义上,我又进入到了新的阶段,时间一直在流逝,刚才的一切都变得非常的虚幻和可有可无…”
初始访谈的时候老师问我前来的原因,我说“我怕死”……
一想到终有一天,我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品尝不到世界的各种喜怒哀惧,我也不会再有一次生命,仿佛掉到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一样,就会浑身透心凉。并且,可能在此之前,我的家人,我所熟悉的人也会离开我。
初始访谈的时候我也提到了很小很小的时候身体不好,还有被下病危的经历,以及奶奶曾和我分享过的一件事,和我一个病房的那个孩子状态看起来比我好,护士觉得她可能能活,而我的状态很差,最终那个孩子却没活下来,倒是我,已经健康的长到了21了。这件事让我觉得生命无常,也很脆弱,以及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阴阳两隔,据说我的家人非常的谨慎,爷爷不让别人来看望我,怕成人会给小小的我带来病菌什么的,很感谢他们的小心翼翼,生命何其脆弱,不谨慎点怎么行呢,如果那个孩子能活下来的话应该和我差不多大了,而她却没有资格体会这个世界的好与不好。老师当时就着这个事情也谈了一些。(不过后来我们却很少谈到死亡的恐惧,说了两三次后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或许也有逃避的成分在里面)
【死亡焦虑改头换面】
中学的时候,尤其是高中的三年多,一直处于“行尸走肉”的状态。大学之后,再回看,我觉得当时的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和担心,也潜藏着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比如各种疑病(我把全身上下担心了个遍,还是疑难杂症和绝症)以及担心自己生完孩子会得“皮肤松弛症”(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的,然后通过自己身上的各种症状和自己联系了一下,吓唬自己好几年(T_T))
有一天晚上卧谈,回忆起以前假期在舅舅家,妈妈她们兄弟姐妹几个都过来了,姥姥姥爷也过来了,一大家子人欢聚一堂的情景,那时候我们才上幼儿园。
我问妈妈“我们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你会觉得怅然若失吗?”妈妈说“没有啊,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快乐”。我没再说什么,打心眼里佩服妈妈的乐观和豁达。不知道我以后会是怎样的认知,就目前来讲,当有一天,我的孩子逐渐长大,中学以后,他就会逐渐离开父母,那个时候我是否会觉得怅然若失?曾经把父母视为全部,非常黏着我的孩子不再那么需要我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互也必然会减少,更重要的是,它在提醒我,又一个阶段过去,我已不再年轻。即便我生七八个孩子(当然,我不会这么做的),也可能只是会在一刹那感到新生儿带来的生命感,但除了头胎之外,以后的每一个孩子都是小baby,而我都不会是青涩的年轻妈妈,我会不会怅然若失?( •︠ˍ•︡ )
…………(此处省略一万字)
我的家人心态都挺好的,也很积极乐观,我应该向他们学习。不感慨了,以下是比较正能量的(๑•॒̀ ູ॒•́๑)
【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其中,对我稍微起点宽慰之效的就是伊壁鸠鲁的那个观点——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
在我生之前,也是处于“死亡”状态的,世界上的一切都与我无关,而我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以及我的老师,那时可能都开始享受这个世界的种种了。但因为我不存在,所以也无所谓意识,直到我出生,才知道世界为何物。我又想到,我未来的孩子,他目前也还不存在,也是处于一种“死亡”状态,好几年甚至十年以后才可能存在于世界之上,享受“活”的快乐。从某种程度上说,生前和死后是对称的两极,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只不过,在世界上走一遭之后,就舍不得离开了。
就像书中的一段话一样“许多次,我想到生前和死后其实并无差别——我们对死后一方的黑暗充满恐惧,却很少想到出生前的黑暗——这样想让我觉得心里得到了安慰”
【波动影响】
这是另外一个看后觉得给了我点力量的。
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每个人。即使没有意识层面的目标或者这方面的知识,也都会形成中心影响力,影响周围的人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也就是说,我们对其他人的影响会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层面这些波动依然在传递着
比如说,一个女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但是作为妈妈,她会把自己独特的特质传递给孩子,这个影响就足够大,即便终有一天,生命消逝,妈妈的影响也会传递给孩子,然后孩子带着妈妈的爱和美好又独一无二的品格,再传递给下一代和周围人。
比如一个老师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更是有限的,但是老师作为一个独特的人也会产生波动影响,其中的某些特质会被某些学生吸收过去,然后产生涟漪,影响更多的人,那么有限的生命也变得非常有价值。
再比如,一个心理咨询师,这种助人行业更是如此,温暖像涟漪一样影响一个又一个人~
奥黛丽赫本晚年即使已经身患疾病,也去帮助非洲儿童直到生命尽头,生命凋零,但是影响永远都在。
真正有影响力的讯息是
“我把你的一部分放在我的心里,它们改变了我,丰富了我,我会把这些传递给其他人”
这就是“波动影响”
今天读完了这本《直视骄阳》,欧文亚隆以一个咨询师的角度写了他所接过的被“死亡焦虑”困扰的来访,以及自己对于死亡恐惧的处理。说实话,看过后对我影响蛮大的就是“伊壁鸠鲁”的观点和“波动影响”的观点,死亡恐惧没有那么容易改变,因为死亡不可能避免,恐惧也就不可能根除,只能说尽量缓解吧~
如果我相信某个宗教或者相信童话的话,说不定能好一些,但是我太客观了,我知道死后没有天堂,同样死亡的人也不可能在另外一个世界见面(⌯꒪꒫꒪)੭ु⁾⁾所以就是“直视骄阳”吧,阈限高了可能就不那么害怕了吧ʕΘΘ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