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喜欢鲁米的诗,特别是这一句:“伤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当我踏进咨询室,是多么希望心里的伤痛能被看见,因为这些痛苦的存在,使我想用很多方法来保护自己。
咨询师不会评价你是对是错,他多数只是用心倾听着你的故事,与你一同探究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试着去理解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
渐渐地我才会意识到为了避免自己受伤害,亲手把通向另一个人的关系之门给紧紧锁上了。自以为是对方不愿走进自己,而实际上,是自己把大门紧锁,承受着暗无天日的孤寂。
而咨询师站在门外,正在靠近我那颗脆弱的心。当自己细腻感受到了他带来的温暖和信任,就毫不犹豫地打开了生锈的锁,让光从门缝里进来,照亮内心那些布满伤痕的地方。
记得当初我跟咨询老师说:“我的咨询目标是拥有幸福又快乐的人际关系,你把我人格里那些我不想要的部分都剔除掉,精雕细琢出完美的我。”
他沉思了一会儿,温柔地说道:“我做不到。但我们可以试着让这“好我”与“坏我”和睦相处。”
从此,我的“好我”和“坏我”开始了携手前行的整合之旅。
我想要的“好我”来自父母的反馈,社会的规训,文化的教条。符合社会大众期待的就是“好”,不符合的就是“坏”。所以我起初一直没办法接纳自己“坏”的一面,是我最想逃离又不得不最终选择坦然接受与面对的部分。
所谓的“坏”却具有强大的力量,时常喜欢来找我玩,我却痛苦地躲也躲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场,结果才发现只是自己那些需要更多地被关注、接纳的部分。当我给予它更多的宽容与爱时,了解了自己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才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活得没有意义。
那个藏在伤痕下的自己——她一直在拼尽全力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地活着。
“自我成长”不是一句口号,喊一喊立马可以实现,它也远不像说出来的那样轻松惬意,比起一步步走出去,显然是待在原地更舒服。但是,如果自己不走出来,就永远不会看到那个未知的自己有多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