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蛤蟆先生这段时间觉得整个人都不太好,他本是一个热情、友好、爱冒险的家伙,可是现在他显得有点无精打采的。
他把自己藏在家里的角落不愿意出去,连和朋友聊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不管朋友怎么劝说他,他仍旧悲伤忧郁,对什么都没有兴趣的模样。
而当朋友稍微严厉一点,他立刻变成了一个可怜的小人儿,看了让人觉得有些心酸。
最后朋友们实在看不下去了,推荐他去“苍鹭小筑”找一个叫苍鹭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开端,然后便是和苍鹭医生的十次面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于2020年8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作者是英国的罗伯特•戴伯德,译者是陈赢。
看到这个出版时间一时有些不敢相信,因为印象中这本书真的很火,到处都可以看见有人推荐。后来才想到应该是中文版发行时间,而原著其实在1997年就已经面世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精彩,原著不断再版、加印,长销不衰,而它的翻译本于2020年8月发行第1版,到2021年10月已经是第24次印刷了。
这本书第一眼看上去似乎是一个童话,因为作者选取了经典童话《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我并没有看过这个童话,所以有时候会看不懂一些情节,不过请放心,它对整本书的阅读并不会产生影响。
而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普通读者也能了解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明白心理咨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以说它是一本零基础、入门级的心理学书籍,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太过浅显,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确实实用且不枯燥。
回到书籍的内容,前面已经讲到了蛤蟆在朋友们的劝说下终于去见了苍鹭医生,它本来想快速地通过医生寻求治疗,所以一见面就直接问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
可是苍鹭医生并没有直接给出治疗方案,他只是问,蛤蟆为什么会来到他这里。
蛤蟆说是朋友们让他来的,苍鹭又接着问,那谁是他的来访者呢?是蛤蟆?还是他的那些朋友?苍鹭明确表示,只有蛤蟆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时,他们才能真正合作。
蛤蟆有些恼怒,又有些困惑。于是第一次见面到此结束,此时咨询并没有真正开始,他们约好下次见面的时间。
蛤蟆在离开之前问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着他的眼睛回答,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苍鹭这段话其实很简单,但也很真诚。它也阐明了咨询师工作的真正意义,在整个过程中,他会对来访者倾注全身心的关注,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取决于来访者自己。
03
到了下一周,咨询终于开始了。
第一次面谈,苍鹭开门见山地问蛤蟆今天感觉怎么样?蛤蟆不假思索地回应,挺好的,像他无数次回应别人一样,其实并不走心,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于是苍鹭又问了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蛤蟆有点坐立不安,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但他能够感受到,苍鹭是真心想知道答案,而不是以往那些人只是客套话。
苍鹭换了种方式,假设有一种温度计能够测量现在的感受,一共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然后他问蛤蟆,觉得自己现在处于哪个位置。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
当苍鹭问他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蛤蟆竟然坦然承认了。然后,他一口气讲述了自己不快乐的原因。从之前的逃亡经历(《柳林风声》中的情节),到朋友们对他的评价,都让他觉得很痛苦。
在讲述的过程中,蛤蟆一度忍不住落泪,他觉得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备受责难。
然后苍鹭告诉他,这种感受被称为“儿童自我状态”,然后问蛤蟆是否正处于“儿童状态”。
对此蛤蟆觉得有些愤怒,难以接受自己这样的状态,他带着怒气说:“我希望你别再找我的茬儿了,这不公平。你问了我那么多问题我的脑袋都疼了。我又不是心理学家。”
于是苍鹭结束了这次面谈,或许是因为他知道,再谈下去结果之后更加糟糕。
04
接下来的一周,当蛤蟆再次来到苍鹭医生面前,他发现自己已经可以冷静地和苍鹭讨论“儿童自我状态”了。
而这一次,苍鹭详细地解释了什么事“儿童自我状态”,并引导蛤蟆说出一些儿童的基本情感,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整个聊天过程其实很轻松,蛤蟆一直在认真思考,并且明白了“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的区别。
当苍鹭医生准备结束这次面谈,并说要给蛤蟆布置一些作业时,蛤蟆的情绪突然失控,他显得格外焦虑。然后他意识到了,当听到“作业”二字时,他进入了“儿童状态”。
于是苍鹭医生把“作业”换成了“事情”,蛤蟆还是有点戒备,但他开始平静了下来。
苍鹭医生让蛤蟆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在咨询中一起悟出些什么来。
05
在第三次咨询开始之前,蛤蟆拾起了遗忘许久的童年往事。
他的父亲向来严苛,他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母亲对父亲唯命是从,父亲没有在场时,母亲会对蛤蟆很温柔,还会和他一起玩游戏,但一旦父亲出现,母亲会迅速收起微笑,这让蛤蟆一度很困惑,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蛤蟆的祖父开了一家大型酿酒厂,生意很好,家里来来往往的都是一些成功人士。可是蛤蟆很讨厌酿酒厂,轰鸣声、蒸汽和异味让年幼的他受到过惊吓。
他带着对父母的怨恨走进了苍鹭小筑,在苍鹭的引导下,他再次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并明白了自己软弱的性格为何形成。除了顺从父母之外,他还总是想取悦他们,希望父母对自己满意、为他骄傲。
苍鹭告诉蛤蟆,顺从行为可能导致有些人学会了把依赖当成生活方式。换句话说,这些人永远都没有真正长大成人。
蛤蟆无奈地承认,也许苍鹭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
但苍鹭肯定了蛤蟆,他认为蛤蟆正在进步,虽然还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但蛤蟆已经在学习的道路上站稳脚跟了,从此再也不会走回头路了。
这一次,当蛤蟆离开时,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在等待咨询的一周里,蛤蟆再次梳理了自己的愤怒情绪,他发现自己的愤怒和内疚感连在一起。
然后他发现,身边的朋友獾在父亲离世后无缝连接地扮演了父亲的角色,他总是批判蛤蟆的短处,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在这一次的面谈中,当苍鹭问蛤蟆觉得自己现在处在哪个位置,蛤蟆说觉得自己在5或6的位置,比起刚开始,他觉得自己好多了。
甚至蛤蟆自己设定了此次面谈的议题,他想分析一下自己的愤怒。蛤蟆觉得自己几乎从来不生气,他总是一副老好人的模样,他清楚地知道撒泼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但通过回忆,他发现自己经常采用怄气的方法表达愤怒。
怄气的人总绷着脸、阴沉沉的样子,而且安静得反常。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是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听到苍鹭的叙述,蛤蟆觉得很糟糕,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当一个成年人。
苍鹭告诉他不要着急,等到下一次面谈吧。
07
还没有到下一次面谈的时间,蛤蟆的庄园迎来了一个不速之客。獾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来见蛤蟆,并且让蛤蟆去和校区牧师说,由獾担任蛤蟆正在担任的校区董事的职位。
蛤蟆觉得出奇愤怒,因为他很喜欢校区董事的工作,他不明白獾为什么这样理直气壮地提出来。
但长久以来对獾的敬畏之心压倒了他,自从父亲离世后,獾就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也许獾是对的?也许自己真的很差劲,不再适合这个工作了?
獾不耐烦地催促蛤蟆马上写辞职信,但蛤蟆犹豫了一下,最后说自己还要考虑一下。
獾离开之后,蛤蟆瘫软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失去了所有力气,而且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了。
他迫不及待地在第五次面谈时将獾来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苍鹭,他觉得很糟糕,他希望苍鹭可以给他一个建议。
出乎意料地是,苍鹭居然祝贺他游戏玩得很棒。
蛤蟆觉得莫名其妙,同时更加愤怒,他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在玩什么游戏。
苍鹭告诉他,他玩的是一种“可怜弱小的我呀”的游戏,就是每次都认定自己很差劲,他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
蛤蟆还是很生气,但慢慢的他意识到了,也许苍鹭说的是真的。而当苍鹭问他觉得獾在来访时处于哪一种状态,蛤蟆说他总让自己想起父亲。
由此,苍鹭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父母自我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容易处于这种状态,比如学校的老师,他们会不自觉地找出学生的问题,这也属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甚至是商场的营业员,他们会刻薄地在背后议论顾客的行为。而最重要的是,也许每一个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觉得有些难以置信,他怎么可能像自己的父亲?但慢慢的,他发现了,在他的人生中,他对朋友都很宽容,但对自己却非常苛刻,他总是在审判自己,、谴责自己,然后进行自我惩罚。
这是很好验证的,他之前感觉那么糟糕,不就是因为总是觉得自己很失败吗?
蛤蟆恳求苍鹭帮助他,他不想一直这样下去,他想快乐一点。但苍鹭告诉他,能帮他的人是他自己,也只有他自己。
08
面谈结束后,蛤蟆心里很难过。把“挑剔型父母”的概念用在其他人尤其是老獾身上,他能想得通。可要用在自己身上,想到自己一直在进行自我批判甚至自我惩罚,他觉得很不安。但与此同时,他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他的内心深处多了几份力量。
蛤蟆觉得自己的精力恢复了一些,他找出一条赛艇去划船。他以前很喜欢划船,但因为一些事情,他已经很久没有碰了。
而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发现他变得好了一些之后,便邀请他共进午餐。
在吃午餐时,蛤蟆平静地叙述了獾希望他让出职位的事,并说他已经给獾留了张便条,明确表示自己不会辞职。
尽管只是简单地聊了一下,但河鼠和鼹鼠都发现,蛤蟆真的发生了改变。
在第六次面谈时,蛤蟆提出自己疑惑后,苍鹭终于讲到了“成人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情况。处于这种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当蛤蟆问是不是“成人状态”比其他两个状态更重要,苍鹭医生表示不是这样的,每一种状态都对生存有价值,但只有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儿童状态”时是在重复童年的感受,“父母状态”时则是在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
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人们的痛苦和折磨都是自找的。
09
第七次面谈,蛤蟆终于鼓起勇气向苍鹭医生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或许并不精彩,但其实远没有蛤蟆想的那样糟糕。
在叙述中,蛤蟆有机会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开始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件,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怎样影响着他。
以前只要一触及一些痛苦的回忆,他就会忙不迭地强迫自己不要在那段回忆停留,但现在他学会了在回忆时不再一味谴责自己,他开始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第八次面谈,苍鹭提出了“人生坐标”的概念。
这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而在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之前,还要先了解一下“自证预言”等心理游戏。比如蛤蟆觉得自己很差劲,他会在生活中找寻一切能证明自己差劲的例子,然后好像很沮丧其实很得意地在心里想,看吧,我就是这么差劲。
但很明显,当跳出来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觉得很愚蠢。但在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这样做。
这也是苍鹭医生在第九次面谈中指出的“赢了游戏,输了自己”。
当我们选择了人生坐标中的“我不好;你好”,玩的游戏的名称就是“我真不幸”。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很明显,我们常常遇见这样的人)。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一个觉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极端的行为,可能就是自杀了。
而人们在玩这些受害者游戏时,就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另一种不同的人生坐标“我好;你不好”,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然后乐此不疲地玩他们的游戏——“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很明显,这更像“父母自我状态”的人喜欢选择的人生坐标,前面提到的老师,很容易陷入这种人生坐标,除此之外还有公司领导等。他们还常常爱玩“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这个游戏。处于这个坐标的人最极端的行为可能是谋杀。
而哪怕面对同一件事,处于不同人生坐标的人的情绪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预订的出租车没有准时出现,处于“我好;你不好”坐标的人可能会大发雷霆,打电话进行投诉,咄咄逼人;而处于“我不好;你好”的坐标的人则可能会陷入深深的悲伤中,为什么出租车没有来?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乍一眼看到这样的例子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沉下心来回忆一下,就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常常发生在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明明是同样一件小事,不同的人会给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10
最后一次面谈,蛤蟆觉得很轻松,他不再像一个迫切需要医生帮助的病人了,他和苍鹭医生之间的对话,更像朋友之间的聊天。
这一次,蛤蟆说可以给自己的情绪温度计打9分,其实可以打10分,但他想给未来留些余地,或许事情会变得更好。
此时的他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而在不久之前,他面色惨白,整个人都有气无力的,那时候他只能给自己打1分或2分。
这十次面谈让蛤蟆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他慢慢找到了“成人自我状态”,他的人生坐标也在改为“我好;你好”。
蛤蟆真诚地向苍鹭医生道谢,但苍鹭医生告诉他,其实在和蛤蟆面谈的过程中,他也学到了很多。
与此同时,蛤蟆的朋友们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然不能说这改变全是由蛤蟆带来的,但至少他们都受到了来自蛤蟆的积极影响。
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新生活的计划,鼹鼠打算回老家开一家餐厅;河鼠决定离开河岸去一个美丽的小镇,他还打算写一本和朋友有关的书;老獾被推选为下一届选举的议会候选人,他打算大展拳脚,为每一个居民干点实事;而蛤蟆,他给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并决定把蛤蟆庄园卖掉,而且他还要加入本地业余戏剧社,这样他就能在舞台上过足戏瘾,而不会把虚幻和现实搅和起来。
看起来,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变得更好,尽管他们身上还是存在一些小问题,但蛤蟆知道,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能力通过自己去解决。
结语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们也跟随蛤蟆先生的脚步,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进行了十次咨询。
尽管有读者表示这本书并没有将心理咨询的艰难过程全部展现出来,事实上人生真的没有这么容易发生改变,但必须承认,它确实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梳理,完成一次简单的自我救赎。
其实我们都很容易陷入像蛤蟆先生一样的抑郁状态,当你觉得难受时,或许可以再看看这本书,如果看完后让你觉得得到了一些治愈,那很幸运,而如果不行,那就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吧。
愿我们都早日找到自己的“成人自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