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
相传在黄帝时期,公元前2697年,于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黄帝命其臣大桡(rao)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木、火、土、今、水),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定此年为黄帝元年,
甲子为始元;往后每六十年为一甲子周期,俗称“六十花甲”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
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
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
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古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阿拉伯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于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shuò)望月,发现两个朔(shuò)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
12个朔(shuò)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
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三代。
一、十天干: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 壬(rén)、癸(guǐ);
天干的五行属性及方位
十天干代表象
二、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mǎo)、
辰(chén)、巳(sì)、午、未(wèi)、
申、酉(yǒu)、戌(xū)、亥。
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及代表方位
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对应,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时辰详解: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
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
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
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不同资料算法有所差异,有的给出公式,但本质上是一回事。
这里介绍种简易直观的算法。
首先给每个天干、地支一个编号,
从头以4开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后接1,地支12后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 2、癸3
地支:
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对应该尾数的天干,再将公元纪年除以12,
用除不尽的余数在地支中查出对应该余数的地支,
这样就得到了公元纪年的干支纪年。
如2006年,其尾数为6,对应的天干为“丙”;
以12除2006得167,余数为2,对应的地支为"戌"。
于是2006年的干支纪年为“丙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