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交淡如水亦可甘若醴
朋友关系的建立
如果说”朋友”这个概念,那范围真的太大了,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不如束缚一下它,就说“朋友关系”。学京剧的脸谱化套路:越束缚,越有自由。
从存在意义上讲,朋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存在于人与人意识形态上的一种认知概念。我和你在最开始时先要有过共同经历,在相互了解之后双方在观念上可能会承认双方可以建立一种交集性的关系。如此,意味双方最基本朋友关系的建立。你会问,为什么只是可能?很简单,我们与“可能朋友性群体”也就是陌生人的原始性经历,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糟糕的。当然,大多数情况应该是既有美好又有糟糕的。当双方美好的体验感大于糟糕体验感时,基本朋友关系可以建立。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建立朋友关系的过程中什么决定了美好或糟糕的”体验感”。亦或说其构成要件是什么?
决定“体验感”的要件可以概括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互动过程中的一切可感知的事物。如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人格品德、人际关系、家庭条件、生活经历…..。当两个人身上这些诸多要素产生契合大于分歧时,美好体验感大于糟糕体验感。基本朋友关系可以建立。所以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在这过程中会下意识会去找这种契合点来建立朋友关系,也是为了符合内心的稳定化。因为这可以对自我价值观进行巩固,是一种心理行为学的动机行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另外一层含义就是近者自身的本性就是朱亦或墨”,后文再具体展开。由此判断标准也可以看出,在一开始未经过深入广泛交流建立的朋友关系之所以不稳固的原因大多数其构成要件的”不稳定”性。比如我们在进行最初社交活动时,可能会受到对方传达的第一印象直觉影响多一些,比如相貌、衣着、语言等等。这些方面的好感给予成为了”体验感”的重要构成要件。但不幸的是相貌可能会被超越替代,衣着会很快过时,语言会很容易不再感到新鲜。所以讲,这些原始要件因素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朋友关系建立的敲门砖,也可以作为我们进行社交的“把手”,但最好不要试图使其成为长期维系朋友关系的所依赖的要素。如上文提及,这些因素的不稳定性与我们内心潜意识建立朋友关系的稳定性追求,有着天生的矛盾。这和谈男女朋友类似。就像谈的久,关系稳固的男女朋友关系的简单概括模板大多是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朋友关系的深层含义
——个人动机意义探究
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这个反问像任何一个反问一样,从抽象上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从个人理性化角度出发来说,所有我们做出的行为都是因为有动机!我们建立朋友关系也是如此,为了达到内心潜意识的一种“目的”。而无论什么不同的目的所最终追求的一定都是我们个人的一种稳定感。简单化概括一下就是志趣相同的人在一起做朋友交流可以感觉畅快淋漓的稳定感;商业伙伴在一起可以交换商业资源、互利互惠,达到工作上的稳定感。就连电视剧《白鹿原》里也强调,要白鹿两家无论如何要做到友好相处,做到”白不离鹿,鹿不离白”。
说到底也是为了原上的大局的“稳定感”考量。只有这两家人友好相处,才能给这个社会生态系统带来稳定,只有如此,原上的族长的内心才能够稳定。这样,白嘉轩整部戏里的动机也变得清晰了,其高伟光形象也好理解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行为的一切最后都一定是要落足到”个人”的稳定感。其次,这种个人的私人化体验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之间不同的经验经历和能力。就像一个”傻人”可能会做一件从外界评判标准来看很傻的事,但是在他内心却有一种力量在不断推动着他去做。这种内心的推动力很大程度来源于他的经历体验。对于行为人,并没有预见这可能是一件傻事的能力,这种行为按照他的经验判断对他个人来说只能是最优行为,最能使其个人稳定。那么这个行为某种意义上就是理性的,我们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傻人。这也启发了我们,可以从身边人交朋友的稳定感动机出发去分析他的过往经历,亦可以从其过往经历出发分析其交友的稳定感动机。
当然,这种稳定感动机也不是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的。如上文描述,它是随着人物关系的发展在动态中而不断更新变化的。
朋友关系的发展
在确立并明确基本朋友关系之后,我们会带着这种联系对外界进行行为活动。现在,这种新的行为活动带来的交集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因为新的行为活动具有不可预期性,并且会对一开始建立的不稳定的朋友关系产生剧烈冲击。我们可能会在经历过这些经历后对原有的朋友关系产生怀疑,也可能更加巩固之前的朋友关系。这些都要取决在这些行为活动中新加入的「构成要件」的自身属性。
在使朋友关系僵化的交往过程中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朋友相互间的排斥现象。概括来讲就是在对方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上不断挤占对方,企图在物质上教导对方,精神上控制对方。在乎对方的生存状态,想要在关系中不断有一种优越感。这其实就已经把朋友关系慢慢转变成了一种畸形竞争关系。因为它丧失了维系朋友关系最重要的「构成要件」的前提——相互欣赏(Appreciate each other)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的思路,朋友之间的欣赏程度和厌恶程度总和应该是一个恒量。欣赏程度降低时,厌恶程度随之上升。当双方厌恶程度大于欣赏程度时,若没有外界的其他目的动机考虑,朋友关系名存实亡。
朋友关系的状态
文章开头便说,“朋友之交淡如水亦可甘若醴”。其实是隐喻了朋友间两种不同的交往状态——及满足互相情感需求亦或利益需求。
上文解释,无论是什么需求,都是有其个人稳定动机体验感在支持,本质上是一样的。通俗表示的“情感交往”亦或“利益交往”两种方式无论优劣贵贱,只不过利益交往特别容易被简单的认为成“物质利益交往”,并在这过程中的现实物质利益问题与矛盾容易被放大,才给人显得朋友之间靠利益连接的低俗化印象罢了。其实,纯粹的感情交流未尝不会变味。况且,哪有什么纯粹的感情交流?感情交流很多时候也是精神利益的交换。
所以,在朋友交往中,不要轻易地去排斥什么利益因素,不要视其为洪水猛兽,因为我们朋友关系的一开始就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利益因素的构成要件而成立的。况且,无论交往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利益亦或情感利益,本质上都是一种抽象的利益因素,是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最本能的动机考量。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交朋友就是在交换可以持续不断自私的资本。当然,自私在这里是个中性词。
Ke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