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忆力---对知识编码
数据---信息---知识点---体系化的知识---智慧
今天看到吴伯凡认知方法论中有一段话:
人在事物繁多的时候,能够记住的东西数量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寻找一个“收纳包”,把许多事项放在不同的包里。
比如:“伸手要钱”,用这个工具来解决出门忘带东西的毛病。
这个方法如果用在自考知识点的记忆上也未免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目前对马原和近代史的笔记通读了两遍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对知识点用这样的工具包把知识点串起来,增强记忆。
没有编码的知识,那些通过眼睛,耳朵进入大脑的数据是离散的,混沌,不成体系的,行不成长期的记忆,这个可能就是自己在认知数据时由于缺少了这道工序,才造成了知识结构在最底层数据结构,存储层上犯了最本质的错误。
(二)底层算法
拥有了上面的数据(信息、知识)积累后,自己就要处理这些信息,此情此景下,当前事物的要素有哪些?各主体要素的动机又有哪些?当前事态和自己的期望路径有没有偏差,以及这个时候,有没有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消息认知(没有意识到的认知)等用方法套路做一下复盘,做判断决策。
这个现象在之前卓越给吴总电话汇报事情的时候,他问的一些点,感觉就是想还原当时的情景,以及在天津时,基于对客户的动机了解来判断对我们有没有利,以及要采取的应对策略。现在反过来想想,这是高层西的认知。以及后来接触到的,张总原来是做国家层面宏观经济策划的,以及吴总说的宏观规划有一样的道理,这些人的眼界和知识层面很高,看到了社会变化的大的趋势,运用底层逻辑,关注并调控关键变量,人为的调控运营事态朝期望的目标发展。
这是一种理性,不盲动的理性认知。看问题,做事情,理性思考,大局观,多角度出发,聪明的做事。
(三)工具
人脑比不上电脑,总要借助一些工具来帮人刻意的提示某一方面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