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第六章。清朝理学家陆陇其先生《松阳讲义》中说:“此章三言未见,而意实相承。初言成德之未见,次言用力之未见,末言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无非欲学者因是自警而用力于仁耳。”陆陇其先生给我们把这一段做了个小结,这一章讲了三次“未见”。孔子说“未见”,第一个是什么?“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和恶不仁者属于“成德”,已经成就了的德行,这个孔子说没见到这种人。其次说“用力之未见”,说有“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有没有?虽然我们现在做不到“好仁者”这个境界,甚至连“恶不仁者”的境界都做不到,“恶不仁者”是一辈子远离不仁,做不到。做不到,有没有一日做到的?你一日用功,这一日能达到仁,那夫子讲这个也没有见到。说明真正力行的人很难得。第三层意思“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就是你真去做,用尽全力行仁,没有做不到的。夫子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这一日能够用力克己复礼,不仅你自己归仁,天下都跟你归仁。你的心能克己复礼,你的环境,就是你的天下,统统归仁。所以“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取决你自己,跟别人没关系。你自己用力于仁,你当然一定做到,不可能说力不足。我的心是不是真的有志于仁?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用力于仁?我们可以这样天天这样去反省检查,这叫“力行,近乎仁”,你就能够接近圣贤。连续三天我们比较详细地学习了“好仁者”、“恶不仁者”的境界,探讨了孔老夫子的“力不足”及三个“未见”的内涵。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会发现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内心的境界上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从向外求享受、求富贵、去贫贱,到逐步地转向内心的“以道”“求仁”;求仁的路上,从无知者随波逐流,到知不足者而不力行,到逐步建立起对仁德的向往“志于仁”,到“恶不仁者”,到“好仁者”。
本章的学习在理解文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学习重点。我的老师在讲到这一段的时候,尤其学习“好仁者”、“恶不仁者”时,特别引导我们要练习去观察自己的心里状态。本章夫子所讲未见到的两种人“好仁者”和“恶不仁者”都是一种成就的状态。都是在内心上达到很高境界的人。即使是看似没有圆满的“恶不仁者”,其内心的功夫也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了。蕅益大师在对这段的批注中说到,“恶不仁者,用个‘其为仁矣’四字,便是一串的工夫”。这个解读就更加深入了。“恶不仁者”是讲我们的心态,对不仁的思想、行为、念头,要放下、要舍弃,这叫“恶不仁者”,这是功夫,这里强调的是力行。所以,“其为仁矣”,这个“为仁”就是行仁,踏踏实实地在心上去实践。譬如说,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与”,那我们就要踏踏实实去行孝,知道了“吾日三省吾身”,就要每日去反省检查自己。这些就得回去真正地做起来。不能只学了这些文字,而跟我们的生活完全脱节。所以我要学习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用所学的经典对照自己的内心去观察,一开始也许不习惯,慢慢地去串习,时间久了,就是藕益大师说的“一串的功夫”,我们就有功夫了,这是在我们学习《论语》中至关重要的的事情!否则的话,我们的圣贤书,跟我生命的提升毫不相关,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我们前面在讨论“无以尚之”的时候,也尝试去体会了,当我们内心沉浸在某一种状态之中,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特别在乎的事情,我们也是可以做到不顾一切、废寝忘食的程度。这就说明我们每个人心其实都是有这个力量的,重要的是把这个力量用在哪里,是用在眼前的浅层次的享乐上,还是用在追求仁道上。所以,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来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方式。先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习惯?常常问问自己,我当下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些?这些和我的生命提升有关系吗?我的老师告诉我们,一定要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我们起心动念不知道的时候,我们对所有的境界的态度、价值观、见解,其实都不知道。我们的见解不清楚,我们的行为就是糊里糊涂的。就像一个看不见路的盲人,四处乱闯,当然会处处陷阱,处处都是危险。大家都很清楚,当我们“不知道”这件事,绝对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命运、我们的苦乐。虽然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不知道,但是每一个人没有例外的,他都用他的内心的见解、内心的价值观,来引导他整个日常生活上的行为。我们知道了哪里有问题,哪里要改善,人生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生命才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学习去观察了。观察什么呢?观察你内心真正所好的是什么?真正所恶的是什么?然后再问自己:这个东西,是不是跟我们的生命的目标有关系呢?
最后结合这几章做一个小结。我们想要达到生命的提升,第一,就是确立自己的生命目标。“立志于仁”对我们的生命太重要了!生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来学习经典?这个目标一定要再再的确立。其次,要搞清楚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超越困难,实现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第三,要找到眼前的下手处。有了高远的目标了,还要找对下手处,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有清晰的了解,否则我们一碰到问题很容易受到打击,然后退缩不前。对于未来的路,对于眼前的起点,都要有完整的认识。当然,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达成,找对老师,找对环境,让自己坚持学习下去。第四,力行很重要。一定要去做,孔子告诉我们,在生命成长的路上,没有力不足者。立定目标,找到了方法,明确了问题,要立即去做、去改,这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最后回到本章,“好仁者,无以尚之”,一个人一旦真正地把志向放在仁上的时候,他一定把全部的精神都贯注上去,他心心念念要做什么?使自己变成一个仁德之人,然后“无以尚之“。确立这样的生命目标的人,“苟志于仁矣”,我心之所趋向全部在仁,我真正用力的必然结果就是 “无恶也”“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为美”!本章的学习到这里全部结束了,谢谢!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研讨问题:
1.我们有没有观察自己起心动念的习惯?观察起心动念对我们的意义?练习观察自己,我当下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要做这些?这些和我的生命提升有关系吗?
以前没有,学习之后有,念头想法是一切行为的总司令,想法不同,情绪不同,行动不同,结果不同,改变想法念头,人生就会不一样。不但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还得知道这样做为了什么,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我们想要达到生命的提升,第一,就是确立自己的生命目标。“立志于仁”对我们的生命太重要了!生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来学习经典?这个目标一定要再再的确立。其次,要搞清楚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超越困难,实现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突破。第三,要找到眼前的下手处。有了高远的目标了,还要找对下手处,对于即将面临的困难有清晰的了解,否则我们一碰到问题很容易受到打击,然后退缩不前。对于未来的路,对于眼前的起点,都要有完整的认识。当然,这些都需要通过学习来达成,找对老师,找对环境,让自己坚持学习下去。第四,力行很重要。一定要去做,孔子告诉我们,在生命成长的路上,没有力不足者。立定目标,找到了方法,明确了问题,要立即去做、去改,这是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2.本章的三个“未见”,孔子想要表达怎样的心意?
我们会发现生命成长的过程,在内心的境界上有一个清晰的层次。从向外求享受、求富贵、去贫贱,到逐步地转向内心的“以道”“求仁”;求仁的路上,从无知者随波逐流,到知不足者而不力行,到逐步建立起对仁德的向往“志于仁”,到“恶不仁者”,到“好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