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式化
学习新知识要联系长时记忆,但长时记忆是碎片化的,大脑的记忆是有局限的,国际象棋大师和新手记忆力并无差别,因此,仅凭长时记忆无法胜任复杂的棋局变化。
大师与新手的差别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丰富的策略。依赖于他脑袋里上万个图式,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脑袋里形成图式,围绕中心和主题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逻辑、联系、表象用图式可以包罗一切,不断扩张,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去探索充,写文章要先构思。
当然,小孩子做题,脑袋里不一定有图式结构,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级,不断扩充新知识,不断强化图式,倘若没有形成梳理的习惯,没有将知识系统化,脑袋里是一堆碎片化知识,这些知识很难被提取运用,学习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在小学阶段,学习习惯很重要。
图式的心理学基础:神经元重复放电→经过训练和自动化放电→神经通路形成(即理解,学会)
二、知识和掌握
理解不等于运用,知识和掌握是知识和技能的差别,陈述是知识可以表达,而程序是技能,是下意识的,无法表达。学习不光是语言文字符号,还有动作技能。
如何形成程序记忆呢?
方法是:1.刻意练习,2.深度睡眠。
1.刻意练习 如果没有刻意的练习,相邻的神经元就不会放电,知识就会被遗忘。而重复刺激,神经元不断放电,思考就越快,记忆也会越来越牢固。
2.深度睡眠 高三学生,不要搞疲劳战术,要多睡觉。工作记忆占用的负荷很大,要解放工作记忆,才不会顾此失彼。
总之,对学生有耐心,让学生有信心,多鼓励,多坚持,才能接受刺激,每个人都行,速度快慢而已。
三、从知道到做到
知道和做到不是一回事,每个人大脑中都有计算器,因此,要不断刻意练习,变式练习。让阅读,计算自动化,形成条件反射。
老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告知结论,不揭示知识的思想根源。
中科大少年班为什么要到初三去招学生?而不是去高三招学生。初三学生对学科还有热情,高三学生已经在刷题中损害了学科热情。
直接将结论交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地学习,将学生变成人形计算器。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教育。 结论可以解决问题,但任何结论都是思维的产物,都是有逻辑有思维来源的,人天生是爱探索的,当代学生已经不愿意接受枯燥的训练,而且现在的考题越来越灵活,用套路是不行的。
之前的很多教育改革,洋思,杜郎口,翻转课堂。但往往浮于表面。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学生思维的上限,因此,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老师起,教育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提高老师的水平。
真正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科底层逻辑基础上的,大道至简,世界在本源上一定极其简单,好的教材一定是化繁为简。理科的底层是数学,文科的底层是语文。他们共同的底层是哲学,而语文的底层一定是直指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