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民风
读《边城》有感
凤凰古城现在是国家一级旅游景点,从照片上看有山有水,古朴典雅的民居,风景如画确实很美。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水泥森林里的老年人来说,确实有吸引力。我倒不是为了风景如画而想去观赏,我是为了沈从文的《边城》而想去看看。
凤凰古城因沈从文的《边城》而走红。可边城不在凤凰而在茶峒,这多少有点令我失望。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成行。
《边城》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不知道是民国几年?但,故事里的民风我们这一代人是不可想象的,民国在我们的印象中百姓是“财匮力尽,民不聊生”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湘西一处偏远的地方,有着这样一群人们。他们每天都各行各业,忙碌中带着劳动得到的喜悦;他们互不猜疑、妒忌,和睦相处;他们互相之间没有秘密,一壶小酒,一碟花生米,谈笑风生,分享生活的喜悦,共诉人生的烦恼;他们直率、坦诚,会大声地诉说心中的不满,大但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他们尽力地去帮助别人,别人也尽力地帮助他们,并不是为了帮助后的报酬或者是一声谢谢,只是在人与人互相帮助之中获得的快乐。
我是听说凤凰古城旅游景点的火爆,才想起来看沈从文的《边城》。边城,这茶峒小镇的生活,不正是世外桃源吗?甚至可以说是理想中的“乌托帮”社会吧。这不正是我们这帮年纪的人所向往的生活吗?
现在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架架天桥高速纵横交错。高铁、地铁、磁悬浮,lA、VR。繁华的商业大厦,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灯红酒绿。雾霾、噪声、堵车,过条马路都要小跑步。这种繁华与我们有何关系?
我生活过的老弄堂拆迁时,就有很多当时已经快退休的爷叔阿姨商量好了大家拿同一个小区的新房子,将来嘎讪糊,搓麻将大家仍然在一处。周末的时候,还有从小一起长大在老弄堂里混了几十年再各奔东西的发小,还会默契地从各处来到城隍庙逛逛,在人民公园里坐坐,茶室里碰碰头。
老城乡逼仄的蜗居环境里也有让他们感觉心里舒适的看不见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民风,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所在。与民国时期沈从文笔下茶峒质朴的民风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前后半个甲子的民风变化,是历史的倒退,还是我们的怀旧情怀,历史自有公论。
我不是矫情,你们可以说那是农耕社会质朴的民风。可,陶渊明哪个年代的“世外桃源”,西藏的“香格里拉”,在当下,不真是人们所向往的圣地吗?
平心而论,人们的生活水平是今非昔比了。但是,失去的仅仅是这些吗?这繁荣昌盛的城市真的是人间天堂吗?可是,更令人痛心的是失去了那农耕社会质朴的民风,那美好的氛围。我们的社会文化传承,是否有种断层的感觉。
在钢筋水泥构建的城市中,已经没有了那边远小镇中那木质结构房屋的古朴典雅和人们质朴的民风。上海周边的人造古镇,农家乐,貌似神而不似,满满的商业气息再难找到哪个时代人们质朴的民风。今日的凤凰古城,也难寻沈从文《边城》笔下的茶峒神韵。
大都市里的人们似乎变得像凝固的水泥一般一成不变,变得市侩。在城市生活中互相挤兑,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秘密。一切都是跟着水泥森林一样疯长,人们像夸父逐日似的追求着物质财富。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传承,物质的享受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感,我们是否需要点农耕社会质朴的民风。找不回的民风,我只能从文学里去寻找,到沈从文的《边城》里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