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导读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君主的女儿,名为武姜,并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吓到了武姜,所以给他起名为“寤生”,并因此而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要立共叔段为太子。她屡次向郑武公请求此事,郑武公都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寤生)继承郑国国君之位,(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将制邑作为封地。郑庄公说:“制邑,城邑险要,东虢的虢叔便死在了那里,如果换成其他城邑我都可以听从。”(武姜)又请封于京城,(庄公)便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之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凡是属国的城邑,城墙长度超过了三百丈,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定下来的制度:大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而今京城的城墙并不符合法度,也不符合祖宗制度,您将无法忍受啊。”郑庄公说:“姜氏想要的,我该怎样躲避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什么时候满足过?不如早早做些打算,以免滋生事端让祸患蔓延!祸患一旦蔓延,就很难再对付了。野草蔓延还不容易去除,更何况是君主宠溺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做多了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看吧。”
不久后共叔段便命令郑国西边的边邑、北边的边邑也听命于自己。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无法忍受两个君王,您将如何处理这件事?您想要将郑国让给京城太叔,臣请命去侍奉他;如若不答应,那么臣请命除去他。不要动摇了民心。”郑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食其果。”太叔又收了两个城邑据为己有,封邑一直扩张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城池多了将会得到百姓的支持。”郑庄公说:“不义于君王不亲于兄弟,城池再多也将会崩溃。”
太叔修城郭、聚粮草,修缮兵甲武器,整顿士兵车马,将要袭击郑庄公,夫人(武姜)将要为其打开城门以做内应。郑庄公知道了他们叛乱的日期,说:“可以了!”于是便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乘车骑讨伐京城。京城的人背叛了太叔共叔段,共叔段逃亡到鄢城,郑庄公又讨伐鄢城。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出逃到了共国。
《春秋》一书中说:“郑伯克段于鄢。”共叔段的作为不像个弟弟,所以没有称他为弟弟;他们二人就好比两位君主争斗,所以说为战胜;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笑他没有对弟弟尽到教诲的责任;这些记载也说明了郑庄公的本意。不说逃亡,也是因为史官下笔为难罢了。
于是(郑庄公)将姜氏安置在了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后却又后悔了。
颍考叔是当时管理颍谷的地方官员,听说了这件事,便向郑庄公进献礼物,郑庄公赏赐给他食物,他却将食物中的肉挑出来放在一边。郑庄公问他原因,颍考叔回答说:“小人还有母亲,小人的食物她都已经品尝过,只是还从没有吃过君主的羹肴,请允许我送给她吃。”郑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只有我没有呀!”颍考叔说:“敢问为何这样说呢?”郑庄公便告诉了他其中的缘由,并且告诉颍考叔内心的悔意。颍考叔回答说:“君主有何疑虑啊?只要挖地见水,并在隧道中相见,谁又能说这不是黄泉相见呢?”郑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话。郑庄公进入隧道并作赋说:“在隧道里面相见,其乐融融!”姜氏从隧道中出来并作赋说:“在隧道之外相见,多舒畅和乐啊!”于是郑庄公和姜氏母子二人和好如初。
君子说:“颍考叔,是纯孝之人,爱他的母亲,并推及郑庄公。《诗经》中说:‘孝子的孝心不穷尽,就能够永远影响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类的情况吧!”
《郑伯克段于鄢》这个故事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因为偏心偏爱引发的祸事的故事。
我们分别分析一下主要人物的特点:
文中因为武姜偏爱这个共叔段,所以什么好处都想塞给他,导致了最后的下场。
郑庄公因为他母亲的偏心,所以也不管教他的弟弟,放任他弟弟一步一步走向逃亡的路。所以后面《春秋》就讥讽郑庄公不管教弟弟,故意让他弟弟走上一条不归路。
共叔段,这个人被宠坏了,贪得无厌,不知进退,所以最后只能逃亡。
祭仲这个人是一个忠臣。他就建议郑庄公说,他弟弟违背制度了,要管教。又说,野草蔓延都很难去除,更何况是国君宠爱的弟弟野心蔓延呢。郑庄公就各种借口推辞,不去管教他弟弟。
公子吕这也是一个忠臣,他就说国家不能有两个领导人,郑庄公要是让给他弟弟,这个公子吕就去帮他弟弟办事,如果不是,那就让郑庄公管管。郑庄公还是推辞了。
等到这个共叔段起兵暴乱的时候,这个郑庄公就开始搞他弟弟了。命令部队攻打他弟弟,然后又对他弟弟的封地釜底抽薪,他弟弟失去封地的支持,然后逃到鄢这个地方。然后郑庄公就对他弟弟穷追猛打,又把他弟弟逼着跑到了共地。
这个故事,郑庄公是负有主要责任的,因为他没有管教好他的家人,一味任由他的家人胡作非为。在忠臣们多次劝说下,郑庄公还是放纵他弟弟走向逃亡的下场。郑庄公是知道他弟弟打不过他的,所以他就故意放任他弟弟的骄纵行为,最后让他有一个不好的下场。
然后郑庄公因为厌恶他母亲偏心,所以又把他母亲迁到另一个地方,说不到黄泉不相见。然后就“后悔”了。
历史上秦始皇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然后就有臣子劝谏他,说这种行为不孝,别的国家看到秦始皇这样就不会听从他了。就是不孝的行为不利于他的统治。所以秦始皇听从了这个意见,所以又把他母亲迎回宫了。因为古人是以忠孝来治国,一个国君如果没有做好榜样,他就没有办法去鼓励民众为国家效力。
所以这个郑庄公的“后悔”,是不是真的后悔,不得而知。
然后郑庄公有个臣子叫颍考叔,他就给了郑庄公一个台阶下,挖一个地道挖出水然后就可以见他的母亲了。然后郑庄公听从了他的意见。郑庄公和他母亲和好如初。
当时的人就评论:“颍考叔,是纯孝之人,爱他的母亲,并推及郑庄公。《诗经》中说:‘孝子的孝心不穷尽,就能够永远影响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类的情况吧!”
历史上尧和舜的行为是怎么样的。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
尧曰:“谁可顺此事?”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尧曰:“吁!顽凶,不用。”尧又曰:“谁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於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於尧曰:“有矜在民间,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尧曰:“吾其试哉。”於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於二女。舜饬下二女於妫汭,如妇礼。
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帝尧知道他儿子不贤明,所以不让他继承帝位。“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就是不能因私废公。所以帝尧是把家人管教的很好。
我们看一下舜的行为。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的父亲和弟弟都不是好人,但是舜能够用孝道和智慧把他的父亲和弟弟都管教好,不让他们作恶。
所以古人就感叹,尧这么贤明的人会有丹朱这样不贤明的儿子;瞽叟这样不好的人竟然会有舜这样贤明的儿子。这说明家人不是可以自己去选择的,但是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不好的情况,让家人不去作恶。这是有识之士应该有对待家庭和家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对的事应该及时劝导,应该开导家人,让一家人和睦,远离祸患,而不是助长家人不好的习惯和风气。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