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弘忍回答道信说,自己虽然无“姓”但有“佛性”,当道信进一步追问他是否真的无姓时,弘忍回答“性空故无”。佛教一切教理的出发点就是“缘起性空”,认为万事万物(法)都没有固定的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假有。
那么年幼的弘忍怎么会说出如此有见地的话呢?如果我们不考虑他身世中比较有神秘色彩的,关于栽松道人这部分的话,只能说是受到其母周氏的言传身教。
当时四祖道信的双峰山道场有几百人追随,所以说黄梅的佛教氛围是很浓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周氏生于斯长于斯,又经受了异于常人的特殊经历(未婚生子,乃至被逐出家门),因此对宗教产生兴趣是很自然的。
就像俗话说的“饥寒生道心”,当人们生活安逸舒适时,便较不容易对宗教产生关心。但从弘忍的作答,我们又能得知,其母周氏有着一定的佛学造诣,她显然已经超出了底层群众对佛教的单纯信仰,而进一步关注过佛教义理。
在那个年代,单身的母亲要抚养一个来路不明的孩子一定历经了千辛万苦,因此在五祖寺中实在值得有这样一座“圣母殿”,这个伟大母亲的故事也实在值得我们千古流传。
当然,这个美丽的传说也不可避免地毁在了“讨厌”的学者们手上。他们考证出,这段记录在《景德传灯录》上的对话是后世禅师们的编纂,编纂的意图,或者说思想倾向,是为了说明,弘忍继承了道信的佛性思想,并且进一步强调佛性的“空”。
五祖寺中一面山墙上的一大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写道,1994年在这里举行了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确认了黄梅五祖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之一,五祖弘忍是禅宗的创始人。
无疑,这是相对传统上将六祖惠能作为中国禅宗创始人,而提出的修正意见。论据有,中国禅宗的基本思想和修行方法,已经在“东山法门”(弘忍的思想)中出现了。更重要的就是此后南北二宗的领袖——惠能和神秀——都得法于此,甚至他们,或他们门下还存在争夺弘忍法统(嫡传)的事实。
照例,我们不讨论恼人又乏味的学术争论,来看看惠能和神秀当年在黄梅的往事吧。
史书中记载,惠能在五祖门下一共住了八个多月,以行者身份。“行者”,在现代是出家为正式和尚之前的考验阶段,已经剃发现比丘形,只是还没正式受具足戒。而惠能当初其实还没出家,只是居士。
惠能姓卢,本来住在岭南,是一名樵夫,父亲早逝,与老母相依为命。
有一次他卖柴到一间客店,听见一位客人念《金刚经》,忽然有省。这是他第一次听到《金刚经》,就问人家念的是什么。客人告诉他是《金刚经》,还说自己是从黄梅学来,有一位叫弘忍的大师在那儿开禅传法,你要想进一步学习的话可去那儿。
唐初的中国真是个人间佛国啊,在宾馆中就能听到人们诵读金刚经,并且还远至千里之外求学。即使在今天,广东的朋友也不一定知晓黄梅的高僧吧?
这位念《金刚经》的客人开启了惠能的佛缘,另一位善良的客人则解决了惠能的后顾之忧。他给了惠能10两银子,惠能以此安置好老母,便向黄梅出发了。
30多天后,惠能到了黄梅。初次礼拜弘忍时,也有过一段关于佛性的对话。
弘忍问这位瘦小黝黑的小伙子:“你是哪里人?来这儿干嘛呢?”
惠能回答:“我是岭南新州的百姓。远来礼拜大师,别无他求,只求成就佛道。”
弘忍许是考验他,不客气地说:“你是岭南人啊,那不是未开化的猲獠吗?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也不含糊,“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有什么南北之别呢?猲獠虽然长得和大师你不一样,众生皆有的佛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惠能掷地有声的回答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许可,但为了进一步磨练他,弘忍没有更多表示,只是安排他去舂房为寺里踏碓。
身材瘦小的惠能在舂米时使不上力气,他就找了块大石头,踏碓时将石头系在腰间,借助它的重力和惯性。这样舂起米来可能是得劲了,人又何止辛苦了一分两分呢。
惠能为求正法不惜劳累自己的身体,叫做为法忘躯,佛教中是有其传统的。
释迦牟尼佛前生曾为了求得“半偈”,而不惜舍身供养罗刹。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大师,也有为了求法而在达摩门前“断臂立雪 ”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被儒学者们转接到自己的前辈杨时那里,成立了“程门立雪”的典故,只是儒者比较温和,去掉了“断臂”这血腥残忍的情节。
较真的人可能不满我说儒者借鉴佛教的传说,其实不必太在意,“道”本来就是相通的。儒教也不乏为真理献身的思想,孔子不早就说了“朝闻道,夕死可矣!”
因为真理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我们之所以自称万物灵长,就是因为我们不仅要活着,我们还要问我们为何而活?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用儒家的话就是,寻找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喜欢的屈原说——“路漫漫兮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块不寻常的石头一直留到今天,它因为有了这段特别的经历,已然不同于其他千千万万的石头,还有了一个名字叫“六祖坠腰石”。
它其实还是那块石头,和千千万万的石头一样,性质并没有变,含义是人们赋予它的。
神秀在弘忍门下的时间要比惠能长得多,惠能到黄梅时,他已经是五祖寺的“教授师”了,相当于弘忍的助教,可以替老师解答修行者们的疑问。
所以,当五祖弘忍要求门下的弟子们各写一个偈子,以表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体悟,弘忍将在其中择最优者继承自己时,众人们都以自己的见解不可能高过神秀,而根本没去完成老师的作业。
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艺高人胆大呢?总之,我们在舂房踏碓的卢行者,以后的六祖惠能大师却作了一首偈子。而且是在听到神秀的偈子以后所作,他认为神秀的偈子“未见本性”。
五祖寺侧面有一处廊檐,据说就是当年发生这个故事的地方。
上一章 韩国和尚走江湖——黄梅(五)
下一章 韩国和尚走江湖——黄梅(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