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和祝维一起吃饭,她是学经济的,目前从事人力资源咨询的工作,我是学心理学的,现在在企业做HR。身处同一个行业,难免会交流下身为甲方和乙方不同的感受。
最近我在做一个项目,要帮助公司某个部门搭建培训体系,刚开始我先分类再罗列了很多课程,我的经理说要先想清楚做这件事的逻辑,即部门的岗位要求是什么,目前人员的现状和差距在哪里,才能更好的看清需要提升的方向和给到适宜的培训。公司有通用的人才标准但是还没有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几个月前我参加过一次能力扑克建模的培训,印象深刻,所以想过来和祝维再请教一下。
我问她,建立的模型如何有效落地?她给了三个字:“行动化”。比如BEI(行为事件访谈法)访谈出来的内容,我们会去提炼该岗位的核心素质,同时也会去总结绩优员工做的好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这不就是很好的指导方案吗?有道理,我就跟她分享了在公司里面我很很佩服的几个管理者的特点:①行动高效,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要求,都是第一时间做出反馈,这既是他们快速处理事务的方法,也是能在这么忙碌的工作之外还能兼顾生活的秘诀吧。②鼓励与支持,能挖掘和发挥员工的长处,公开表扬员工增强信心,也会给予职业发展的资源支持。③有效抓住关键问题,虽然对于所管理的部门不一定非常熟悉其业务内容,但是能通过几个问题就快速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祝维说,这不就是你想要做的事情吗?刚才我所说的内容中,既有能力的提炼,也有具体的案例与行为描述。在我说这些话的时候,能感受到我眼中放出的光。真的吗?我一直以为我看到娱乐八卦才是这种反应。
我想向这些优秀的人一样,拥有这些出色的品质。我想让更多的人,也能有这种被“点燃”的感觉。我在写公司的招聘材料时,用了一句“与优秀的人同行”,这真是一件难得的财富。公司的食堂很好吃,它可以保证满足你生理的需求。公司的考核很严格,所以我们要加倍努力才能在同辈中胜出。公司的同事很优秀,跟着他们我们会走的越快越远。
我有一段很长的焦虑期,我手上的项目不停在delay,但我还是重复着这种模式,以前连一道题错了都要马上订正过来的我,现在竟然会拖延到被人贴上“有头无尾”的标签。一种习惯的形成和改变都需要一段时间,我从接纳自己开始,如果我之前是拖到承诺期还交不了,那先试着开始,不管做的如何,至少我已经开了个头。这也胜过了一无所有。
小六说,他也是从很烂开始写的,一直这么坚持的,现在的他成为了简书的头牌。我不奢望自己也能这样,但我想在我还来得及出发的时候,勇敢往前走一步,“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做点让自己激动的事情。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