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过年喽!》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是我们小时候的一首顺口溜。
小时候,一到腊月二十三,吃上灶糖,我们胡同里的孩子们就开始兴奋起来了。小子忙着扎灯笼,吵着买鞭炮;丫头期待着那身新做的花衣裳,还有那红头绳,大粉色花绫子;大人们也都笑意盈盈的准备着年货。那时候的年货也简单,最诱人的就是大猪肘子,如果再有一个肥猪头,那就是奢侈了,因为那就可以有猪耳朵、猪舌头、猪头肉吃了。猪肘子汤炖酸菜,那股香味弥漫开来,绝对会让你欲罢不能。那时候的猪都是“年猪”,人们也不会,也没必要分什么黑不黑毛。
到了年三十,那就更热闹了。大人、孩子早晨起来都穿套新衣裳,丫头们还能擦点粉,一个个红扑扑的,全都那么美。不过那时候年三十单位是不放假的,家里的那顿大餐都得傍晚了才吃。吃饭前家家都要贴福字,贴春联。吃完饭孩子们都提着自己做的灯笼跑了出来,自己做的灯笼五花八门,有纸糊的,有木头订的,也有宽口瓶子改的。不过表面都用花纸贴上了,虽然粗糙,但里边点上蜡烛倒也十分的漂亮。如果谁有个集市买的大灯笼那绝对是骄傲的。其实那时候家家都买灯笼,只不过不会给孩子们拿在手里玩罢了,那是家里挂的,要挂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呢。
吃完饭,孩子们自动集中到一起,无论哪一个都是新衣新帽新鞋新袜外带一个小油嘴巴头。点上灯笼也不知道为什么就一阵乱跑,可能是兴奋吧,笑够了、跑累了、就开始放鞭了,买的鞭炮有限,就把大挂的鞭炮拆开放。无论谁放,大家都会看,那瞬间点鞭炮的绝对自豪。如果有放二踢脚、钻天猴的,那绝对会赢来一阵欢呼。如果谁敢用手拿二踢脚放,那绝对是英雄般的待遇。孩子们在笑着闹着,大人们也聚在一起,说着谈着。如果谁家有大小伙,大姑娘会成为女人们的嘻嘻哈哈讨论的对象。男女老少都在聚着笑着。
夜晚,家家户户几乎包的是同一种馅的饺子,那就是韭菜、虾仁、肉的,还可以放俩个鸡蛋。包的时候在往里放个硬币,吃到的都会兴奋半天。只不过家里的孩子们都能吃到,而大人们却总是没那么幸运了,因为这都是母亲们的杰作,总能让孩子们都得到这份幸运。
吃完饺子,大家就都忙着接神了,孩子们这时候又开始成群结队的挨家串了,家家都用漂亮的小圆盘把好吃的摆出来,虽然品种有点单调,无外乎就是毛嗑、花生、瓜子、苹果、冻梨、糖块,孩子们进屋可以随便吃,临走抓一把也没人说你,不过孩子的心都在玩上了,没人还想着拿点。
到了半夜十二点,那可热闹了,各家各户是鞭炮齐鸣。随即拜年就开始了,先给家里的老人拜,虽然磕头不是必须的,但鞠躬敬礼是必须,街坊四邻也互相拜。这时候最兴奋的还是孩子,拜年都有压岁钱,看到儿孙欢呼雀跃,老人们也合不拢嘴了。
拜完年,大人孩子们也闹够了,四周也逐渐平静了,此时困意也来了,只有少数人能玩一宿。初一开始,就开始走亲戚,拜大年,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才一切恢复了平静。
现如今过年,人们有电视、有春晚,有手机、有微信,有品类齐全的吃的种类,也有更多的期待和梦想。那时候人们拜年的用语就是一句“过年好!”不如现在用语丰富。今天又逢年三十了我也给大家拜年了。
“过年好!”
“心想事成!”
“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