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一下我观影时看到的情景,说实话这部文艺片的上座率还是挺高的,我看的早场,上座率差不多有70%。影片开始出现演员字幕时,后座的一对小情侣还挺兴奋的,他们一边念着“汤唯”、“黄觉”和“张艾嘉”的名字,一边评论说:“他们拍的电影都挺好看的”。
但影片还没演到一半,女孩就对男友说:“这片子太没意思了,我都快睡着了,咱们走吧。”然后,陆续有几对情侣离场。影片结束时,影院里一片沉寂,几乎没人评论。
今天看了一下这部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是6.8分,而朋友圈里的评论几乎都是“没看懂”或者是“烂片”。
为什么这样一部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一种关注大奖,在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上得了五项提名的影片,在国内却被评为烂片呢?
从剧情上来讲,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黄觉饰演的男主因父亲去逝回到家乡凯里,回忆起12年前发生的一段故事,而引发的一系列如梦似幻的情节。
当年,男主的朋友白猫被人杀害,他找到了凶手的女友,即汤唯饰演的女主,想通过女主寻找机会为朋友报仇,然而在与女主的接触中两人却将关系发展成了情人。男主为女主杀死了她想摆脱的男人,也是杀害白猫的凶手之后,女主却人间蒸发,不知了去向。
之后男主在影院中进入了梦境,在梦里他凭借自己的意识,为现实中找不到的答案给出了想要的结论。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和梦境之间错综复杂,又充满悬念的影片。个人认为观众之所以觉得它是一部烂片,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影片的叙事方式比较烧脑,影片的前半部分采用倒叙方式,故事中的线索比较杂乱,虽然情节较慢,但却容不得观众有所分神;影片的后半部分展现的是男主的梦境,情节与现实部分有所映衬,如果前面看得不仔细,就很难理解故事情节,造成逻辑上的混乱。
二是导演为了表现浪漫和悬疑的剧情,将现实和梦境中的人物身份进行了叠加,比如在矿井里的12岁男孩,似乎是男主未出生即被女主打掉的孩子,又似乎是男主的朋友白猫。同时影片的布景也是意象堆叠,火把、旋转的房屋、野柚子等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或被提及,它们指的是危险而又充满诱惑的意象。如果观众对哲学、心理学没有任何基础,很难理清这些看起来扑朔迷离的人物、情节和布景。
三是影片的拍摄手法比较前卫,似乎有点王家卫的影子,但由于前面的两点原因,而弱化了观众在审美上的感受。
或许是导演想营造出一种神秘、浪漫而唯美的意境,影片布景中出现了大量湿漉漉的画面,并且光线较暗,加上节奏过于缓慢,因而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和心情压抑,这时如果没有理清故事的线索和逻辑,就很容易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
尤其是影片后半部分3D长镜头的运用更是遭到观众的吐槽。虽然在外媒的评价中,这段长镜头被誉为“电影史上最精彩、最复杂、最伟大的镜头之一”,但观众对这种浸入式的体验方式并不感冒,反而觉得导演是在炫技,以突出其特点和手法,实际上很多情节没有必要如此拖沓冗长。
总之,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属于偏先锋派的,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又有些过多,因而在讲故事上还有一些欠缺,让观众感觉故事情节混乱,逻辑不清。对一部没太看懂的影片,观众的评价自然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