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有担当的人,父母既应该让孩子了解父辈的辛苦,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放手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必须让孩子了解父辈的辛苦
我在成长过程中,对一件事的记忆特别深刻。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经常跟我讲我们家的故事——由于爷爷去世得比较早,我爸爸十多岁就去学工,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奶奶讲了很多以前家庭的贫困和父亲的辛苦,这些事经常让我流泪,也激发了我在未来承担起家庭责任的意识。
现在,我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有时就会跟一些朋友,特别是一些平民学校的学生父母讲,其实,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哪怕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工作甚至有点儿“下贱”,比如说淘粪、打扫卫生、洗碗,我们都应该把我们所做的工作如实告诉孩子,甚至有必要把孩子带在身边,让孩子看一看,我们每天在做什么。
虽然我们无法给予孩子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我们并没有放弃,我们用自己勤奋的劳动,努力承担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
贫穷,其实并不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好吃懒做、爱慕虚荣、没有上进心、没有担当,才应该感到羞耻。
所以,父母一定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意识:我们既要把我们工作的不易告诉孩子,也要通过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去激励孩子,让他能够正视现实,正视自己的家庭存在的各种困难,这对激发他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其实是极为重要的。
我记得我在读大学时,同学里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也有来自特别贫困的家庭的。当父母来看望自己时,有的同学会很坦然地跟别人介绍说,我的父母是农民,我的父母是从事手工劳动的,工作都特别艰辛,特别不容易,我能够读大学,特别感激父母。但有的同学就特别扭捏,甚至不愿意跟父母说家乡话,不愿意让同学看到自己父母窘迫的样子。
这让我深受触动。其实我刚上大学,从农村来到上海时,也会产生一种羞耻感,总觉得自己的家乡、自己的家庭太贫困了,感觉在别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是这两种情形的对比,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心里的“小”。其实能够看到自己的狭隘,恰恰是我们改变的开始。所以后来等我有了孩子之后,在孝敬长辈的问题上,我对孩子格外严厉,绝不允许他们对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有任何轻慢的言行。
我还会经常跟孩子讲爷爷奶奶生活的不容易,以及他们对我的启迪与引导。我对孩子说,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首先就是来自爷爷奶奶当年的艰辛劳动,你是在享用他们当年艰辛劳动的成果。
引导孩子主动承担责任 我们常说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真正能“立”起来的人,而不是依附在父母身上软塌塌的、娇弱的人,这个“立”说的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对家庭与亲人、对工作和社会有责任、有担当,从这个目的出发,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对自己负责任,引导他们主动承担一些责任。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国外工作,他的孩子琴弹得相当不错,参加州里的比赛还获了奖。他很希望这个孩子能继续弹琴、学艺术。但是有一天,孩子突然说他不想弹了。父母感到有点难过,但在经过跟孩子多次交流之后,他们还是决定尊重孩子的选择,但是要求孩子就放弃弹琴这件事写一个纸条,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其实这就是在告诉孩子:你要自己为这件事情负责。
在我们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儿。我的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学过弹琴,但是她学的情况相当不好,弄得全家人颇不愉快。我们当时觉得孩子也许在音乐方面没有天分,就不必再去勉强孩子了。但我们觉得还是需要跟孩子商量一下。
有一天我就跟她说,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弹琴了?孩子说是的。我就告诉她,那你再弹半个月吧,过半个月爸爸再来问你一次,如果你那时还是不想弹,那就算了。过了半个月以后我问她,你想好了没有?她告诉我,爸爸,我还是不想弹了。我也跟我这位同学做法相似,很明确地跟她说,你不想弹了,是你的选择,我尊重你,但你要写一个字据给我,说你不想弹钢琴了,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孩子真的写了。在此之后,我们再也没跟孩子讨论过这件事,也没在任何时候用消极的方式批评过孩子的放弃。
颇为有趣的是,后来她在英国读大学期间,有一天突然又对音乐感兴趣了,就自己去买了一台钢琴,还聘请了一位老师,每个月去上两次课。
一些事情也许看上去是放弃,但这种放弃本身是一种对孩子更好的教育。或者说,父母有时候需要把责任让渡给孩子,这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
我女儿上小学之后,我就跟她定了一个规矩: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凡是你忘记带书本、作业本,以及其他学习工具,我都不会帮你送到学校,而且也不许你自己中途跑回来拿。
后来,在发生过几次忘带东西后,女儿就养成了每天睡前自己检查书包的习惯。 像这样孩子自己能够尽到责任的事情,就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样孩子的责任意识才能逐步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