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张奎勇
(2012年2月)
摘 要: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正在悄悄地改变着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到在突破教学难点,强调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科素养上来,实现教学最高境界即“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行为 转变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行为和思维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为教育技术现代化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2002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开始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通过声、光、电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图片、影音资源的整合与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使用、虚拟实验操作,以及通过视觉、听觉、心理方面的冲击力,积极调动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爱好,使生物教学过程和情境更加逼真、直观和生动,促进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的变化。
一、进一步扩大生物学科教学资源的收集范围,提高了收集速度
过去,生物教学资源收集面窄,教师备课主要依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城市学校教师或多或少地使用课外图书资料,但费时费力,引不起教师的使用热情和主动性。这样就出现了部分教师上课讲教材的现象,课堂教学不生动、缺乏趣味性,索然无味,引不起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随着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大大扩大了生物学科教学资源的收集范围,通过互联网和资源库收集到人类对生物学科的研究和使用成果,即有文字表述资料,又有观察、实验、演示、讲解方面的影音资料和图片信息,让教师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检索和收集到,第一时间能够根据备课主题进行整合和利用,信息量大、类型多、直观、速度快,教师能够快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备课比较充分。如,讲解《DNA双螺旋结构》时,通过收集和剪辑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影音资料,不仅让教师感知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的来龙去脉,而且在几分钟内让学生体验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过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课堂效果明显提高。
二、引发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加直观、生动。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很多生命活动规律隐藏在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之中,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特别是微观世界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变化更是用肉眼观察不到,这样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过去,教师们用语言进行表述,通过绘图进行描述,用挂图、模型和标本进行展示,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信息技术则通过图片展示、影音资料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虚拟实验的操作把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和微观世界的变化展现给学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单一和平面,通过音像交织、时空转换,立体式地呈现给学生,教学情境设计更贴近知识发现、科学发明的过程。如,讲解《遗传规律》时,用编辑后的15分钟记录性视频片段诠释孟德尔遗传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如临其境中掌握知识和规律,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2.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改变。高中生物学科理论性强,有些理论抽象、晦涩,很难理解,学生很难用已有的经验和想象感知和理解有关概念和理论体系,更引不起多数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信息技术通过影音和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知识形成和科学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分析、批判和思考,让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调动学习动机和热情,迅速感知和内化新知识。如,讲《光合作用》时,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个逼真、形象、可视化、拟人化的“光合作用”动画过程,学生就很快能够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引发他们参与教学,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良好局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
3.教师的教学方式趋于多元化、多样化。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围绕教材进行教学,让学生适应于教学,教学方式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而信息技术不自觉地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们通过提供文字信息、图片和影音资料、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操作引发学生的观察、体验、探究、分析和思考,甚至交流和互动,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感悟和内化知识,重建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方式趋向多元化、多样化,由讲授式向探究式、互动交流式、学生展示式转变。讲解《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们为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图片、影音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归纳、交流与展示,使自己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突破教学难点,强调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科素养上来。
三、促进师生关系和教学思想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接受和信息收集方面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教师对生物学科知识方面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在某些知识和领域教师不见得比学生强,或者处于无知状态。这样,新生代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的平等交流,课堂教学环境更加民主、和谐,在教学中更多地采取探究式、互动交流式、学生展示式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为安全的心理环境。讲授《现代生物技术》时,教师以课前预留作业的方式,发动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的有关生物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并安排他们展示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让教与学尽量在学生之间进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组织者、服务者、引导者、倾听者和评价者。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师的‘教’是为了今后的‘不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教”的关注点放到如何了启发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来,注重“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总之,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行为变化产生了积极的正面影响。然而,过渡使用和依赖信息技术也对生物课堂教学伦理,课堂时间分配和有效利用,教师生物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生联想、拓展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以及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积极总结信息技术对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行为的正面影响,克服负面因素,切实为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参考文献】
1.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2012年第4期《牡丹江教育》 张奎勇的《教师的职能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你准备好了么?》
3.2010年3月16日《北京教育科研网》北京教科院生物教研室的《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注明:此篇文章发表于《教育学期刊》2012年5期(总第115期)。
《教育学期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1-2869 国内统一刊号:CN11-4297/G4 邮发代号:80-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