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生常谈的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就像是枝裕和小说《步履不停》及同名电影中所表达的情怀——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1、
四十岁的主人公横山良多带着新婚妻子由香里以及十岁的孩子淳史回老家,久违的横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纯平的忌日才会团聚。
时值夏末,紫薇花开,蝴蝶纷飞。
那一天,就像主人公良多自己所说的,并没有发生什么决定性事件,只是隐隐约约感觉很多事情在水面下悄悄酝酿。
没有长情的告白,只有日常的琐碎。就在这生活的琐碎之中,横山一家人度过了这最后一次团聚。
四十岁失业的主人公,第一次结婚就娶了二婚的妻子,妻子带着一个10岁大的男孩。
不如意的工作经历、在父母看来不算理想的婚姻以及潜藏于主人公内心关于童年不受重视的回忆,让他对这个家望而却步,但又不得不回。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主人公回到了家,世俗的观念始终让他和这个家无法划清界限。
2、
就像主人公良多所认为的,父亲视工作为人生的一切,甚至认为不这么想的男人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当良多想要去跟父亲说“人生不是只有在事业上追逐成功而已”的时候,他选择沉默,因为父亲会告诉他,在事业上不成功的男人只是一只嘴硬乱吠的丧家犬。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刻骨铭心地伤害,像烧红了的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在良多的心里,并伴随他的成长,日益发酵,时常想起,痛苦不堪,难以面对。
人到中年的良多,经历了工作的失意,明白在社会上生存的残酷,也能明白父亲那种视工作如命的观念。
但这并不能作为忽视子女的借口。很显然,父亲并没有在工作与生活中找到完美的平衡,才产生了在良多看来傲慢的性格,让良多无法对父亲敞开心扉,互相理解。
傲慢的性格往往伴随着偏见,父亲更看不懂良多的所作所为,他只关注良多的哥哥纯平。因为哥哥纯平按照父母的期望在成长——学业优秀,又能子承父业。
父亲这种偏见,也体现在当良多和哥哥纯平站在一起的时候,父亲的目光往往越过良多看向纯平,忽视良多的存在。
借用简·奥斯汀的话来说就是:“傲慢让别人无法来爱我,偏见让我无法爱别人”。
父亲并没有认识到这种偏见给良多带来的影响,或许是时代的鸿沟,让父子两代无法跨越,和解。
3、
这种不平衡也体现在母亲身上。
当良多回到老家,发现只有死去的哥哥纯平的房间保持原状,而活着的他的房间却成了置物间,他有一种将这种不平衡说出来的冲动,但始终未开口。
都说儿子是母亲上辈子的情人,可良多并没有感受到这种重视。牵扯到哥哥,很多的公理在他这个弟弟身上通通不成立。
当哥哥因下水救人死去,哥哥的形象便更加崇高,甚至变得无可取代,让他这个做弟弟的来不及证明自己。
做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哥哥的死给母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近绝望。
她恨那个被哥哥救起来的少年,每年都要求这个少年来家里祭拜,她要让这个少年永远记住他的救命恩人,要让那个孩子背着负罪感和痛苦生活下去。
尽管内心深处她明白不是这个少年害死了自己的儿子,但她因爱生恨。哥哥的意外死亡让母亲的道德观念变得十分扭曲。
良平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个少年来到家里紧张兮兮、汗流不止,临走时露出卑微的笑容,原来不是因为内疚,而是因为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一天都要前来祭拜的煎熬。
当母亲喊道“明年也要来露个脸哦”的时候,少年匆匆离去。
哥哥的死,让母亲的一部分也死掉了。
4、
从某种程度上说,哥哥是良多的阴影。
哥哥纯平念书和体育都很强,深受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包括音乐、漫画、小说,所有有趣的事情都是哥哥教给他的。
当人们提起良多,就说他是“那个横山的弟弟啊”。
父母和老师用世俗的观念建立了一个标尺,他们用这个标尺衡量每一个人,不合心意的人就剔除、贬损。
甚至是姐姐,只比她大两岁,也站到了家长的那一边来审视、教育良多。
父母的漠视、手足之间的小聪明、包括老师们的评价,都深深地伤害着良多。
良多当年下意识的选择哥哥所不擅长的领域,最终选择了美术,至于是不是兴趣使然不得而知,总之,他十八岁考上美术大学就离开了家。
5、
随着时光的流逝,父母慢慢变老,他回忆起手足之间的种种温馨时刻以及至今为止自己也确实没有获得那么完美的人生,他也就慢慢理解了这种不完美的亲情。
他想起母亲时常关心自己的牙齿,喜欢打电话和自己唠叨个不停;他想起那么傲慢的父亲用近乎恳求的语气希望他能够偶尔给母亲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也能看看自己。
他明白了那深深埋在父母心里那默默的爱,也明白了自己的任性。
就像作者在开篇所说的,“直到我真的搞清楚的时候,我的人生已经往后翻了好几页,再也无法回头挽救些什么”。
时间是个无情的东西,它总是奔流不息,让人无法抓住,让人感伤、懊悔。
“‘当初若是这么做的话’或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得更……之类的感伤,至今仍会不时地袭上我的心头,感伤伴随着时间沉淀、混浊,最终甚至遮蔽了时间的流动。在这段不断失去的日子中,如果说我还得到过一点什么,应该就是: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这么一种近似于认命的教训吧”。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认同父母的种种,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天性之爱并未随着时间而褪色。
我们可以不认同,但可以理解,每一种性格形成背后都有自己的道理。
时间也是个有情的东西,就像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所说的,““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
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不必害怕的”。
所以,当父亲去世后,良多想起了小时候父亲用没刮干净胡子的下巴蹭他的脸的时候,他想起了那个触感,一个人在棺材旁边哭个不停。
当母亲去世后,他在她的墓碑上浇水去暑,想着母亲的种种,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良多会想起母亲喜爱的歌曲《蓝色灯光的横滨》的歌词:“步履不停,像小船一样。我摇荡着,摇荡着,在你的怀抱”。
人生在世,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