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峰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出类拔萃,而自己的孩子却如此平庸?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
多年以前,《哈佛女孩刘亦婷》火遍大江南北,几年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的女儿16岁考上北大。那些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那么有没有让自己的孩子也这么优秀,乃至成为一个天才的方法呢?
现在,绝招来了。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改变孩子一生的教育方法》,副标题是:一本造就天才的传世经典。这本书几乎囊括了从古至今世界上最牛的早期教育经典,包括卡尔威特、斯特纳、蒙台梭利、赛德兹等人,这是一本能帮你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书。
本书告诉我们:只要教育得法,即便是禀赋一般的孩子,也能成为非凡之人。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此书,去学习那些造就天才的经典做法。全书共七章,介绍了七部传世经典:
一
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有一个孩子叫威廉詹姆斯,他1岁开始接受教育,3岁能够自由地阅读和书写,6岁结束小学学业,8岁上中学,编写教科书,没多久因为什么都会而退学在家学习,11岁考入哈佛大学,15岁毕业,不久取得了哈佛博士学位。
类似的天才儿童还有很多,美国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她的女儿3岁就会写诗和散文,4岁会拉丁语和其他13国语言,5岁学会了世界语,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普及世界语,很小就担任一些团体组织的领导。9岁考入大学.
这些天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得益于一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的影响。威廉詹姆斯的父亲是哈佛毕业生,读了此书,用书中方法教育小詹姆斯,斯特娜夫人也是在威廉詹姆斯的力荐下,潜心研究卡尔威特的教育法,开始训练自己的女儿的。
那么卡尔威特是何许人也?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十九世纪英国的一个乡村牧师,见解独特,尤其是教育理论,经常和同事争论教育孩子方法。不久老威特有了孩子,但是被断定为弱智儿童,这就是卡尔威特。
不久,一个天才诞生了,小威特从四五岁起就大大超过了同龄儿童,8岁就通晓七门语言,并通晓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化学,最擅长数学,9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在掌声和鲜花中度过了完美的一生。
但是,很多人不信这是教育的结果,认为小威特就是一个天才,老维特为了减少敌视和偏见,决定将他的教育方法公诸与众。于是此书诞生了,《卡尔威特的教育》——一本世界上最早的育儿亲历手记。
有趣的是,《卡尔威特的教育》面世之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幸运的是,哈佛图书馆藏有一本,于是出现了上面那些天才儿童,他们的共同特征都是父母在哈佛工作并读了那本书。
下面,让我们走进老威特的教育世界,去学习天才的培养方法。
老威特认为:天才是教出来的。对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其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天才。
儿童都有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递减法则的,就是说,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能力的实现就越少。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杜绝这种递减,做法就是:应该尽早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
从出生到3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不同,婴儿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进行分析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地做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所以,对三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
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3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因为他们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认为正确的模式,经常的、生动的反复灌入幼儿尚未自主分辨好坏能力的大脑的话,他们也会毫无区别地吸收坏的东西。
那么,在3岁前的模式时期该硬灌什么呢?下面我就具体讲一讲这些内容:
1. 才从口出,语言教育
尽早教孩子语言这一点非常重要。孩子刚会辨别事物时,就开始教他说话,拿出各种东西给他看,同时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小威特就能清晰的发出这些东西名称的音了。
当孩子稍微能听懂话时,父母就天天给她讲故事。对于幼儿,没有比对他们讲故事更为重要的了。讲故事不能只让孩子被动地听,还要让他复述。这样不断生动的教育,威特五六岁时,就能毫不费力的记住3万个词汇。这对一个中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有一点要引起父母注意,不要教孩子半截子话,如丫丫,饭饭等,一开始就要让他们学到标准的语言。
2. 全面发展,一项都不能少
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不只是发展孩子的大脑,还要培养孩子在常识、想象力和爱好等方面的能力。
因为老威特是一个牧师,因而特别关注孩子性情方面的培养。孩子从小就受到特别虔诚的教育,别人都夸他像天使般的纯洁。他从未和人争吵过,对待自然,不要说动物,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乱摘。
父亲的教育是优秀的,其实威特单纯的坐在桌边学习的时间不是很多,他有充足的时间尽情游戏和运动。
3. 不要扼杀孩子的理性思维
老威特的教育方法是严格的,然而并不专制,不强迫孩子盲从。
他在批评孩子时,绝不使孩子在挨了批评后仍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比父母弄错了事实而错误地批评孩子更糟糕的了。退一步讲,即使父母的斥责和阻止是正确的,如果不让孩子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也是不好的。
所以,老威特总是努力弄清事实,避免错误地批评孩子,在批评时,总是一一说明原因,使孩子先在思想上弄通。老威特说:一旦孩子失去正常的判断力,那么他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事物的正误好坏了。
4. 在愉快的玩耍中学习
老威特几乎没有给威特买什么玩具,他认为孩子从玩具中学不到什么知识。给孩子买玩具,父母主要是为了让孩子打发时间。
他认为,给了孩子一些玩具就不再过问是错误的。孩子感到无聊就会心情不好,一般就会出现厌烦、焦虑、哭闹,会造成可悲的后果,由此产生的破坏作用将影响孩子一生。
那怎么办呢?老威特不给孩子买玩具,但让孩子得到最好的童趣,让孩子在玩耍中增长知识,他在家里院子里修了一个大游戏场,各种花草,很厚的沙子,他在这里观花捉虫,培养对大自然的感情。在院子里做各种游戏,如做饭、演故事、知识旅行、当老师,还有各种大木块,可以盖房子、修桥等。
5. 伙伴忧虑知多少
放任不管就会使孩子不加选择的和任何一个孩子玩耍,从而可能沾染上各种坏毛病。所以,他决不让孩子乱跑,也很少让他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
好孩子的好习惯如果能传给孩子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学习好习惯是需要努力和自我控制的,而坏习惯却无需任何努力就会沾染的。
他认为学校正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当然他也不是绝对禁止,而是提倡在父母的监督下让他们进行有限制的接触。孩子如果没有朋友就没有乐趣,变得孤僻是错误的,父母要更多地和孩子一起玩耍成长。
6. 兴趣是第一老师
小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都少,他把大量的时间都尽情地玩耍和运动上,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
老威特的教育秘诀是:唤起孩子的兴趣和让孩子提出问题。他们每天都出去散步一两个小时,但这不是简单的散步,而是一边谈话,一边教育,如花草知识、昆虫、自然、地理等。
他不使用填鸭式,而是首先唤起孩子的兴趣,然后适应其兴趣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哪些事物引起了孩子的注意,他就教给他相应的知识。
现实的情况是:当孩子提出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时,父母们不是兴奋,而是厌烦。大多随便敷衍,不予耐心的解释和说明。久之,孩子也不问了,当有一天发现孩子那么笨,潜在能力都枯竭了,成绩那么糟糕,才大惊小怪,父母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
他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儿子的见识,走亲访友,听音乐会,看歌剧,到哪都带着他。只要有空,就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等,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每次参观回来,还让孩子详细叙述见到的一切,或者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威特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介绍和讲解。
三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地周游,五岁时,就游遍了德国的所有大城市。老威特深信:百闻不如一见。所以,他在教育上,从不吝惜金钱和体力。
老威特激发孩子识字兴趣,买书来读,激励他识字,故意在高潮的地方停下不讲,激发起孩子识字的愿望。有了强烈的识字欲望后,在开始教他识字,用游戏的形式教字。
7. 严于律己,从小做起
老威特严格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小威特学习功课时,老威特觉不允许有任何干扰。培养孩子在学习时具备一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他还培养孩子做事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小威特做一件事磨磨蹭蹭,即便做的再好他也不满意,这对培养孩子雷厉风行的作风起了很好的作用。
正是由于在学习时专心致志,效率极高,才使他赢得了很多运动,游戏,休息,社交的时间。
对孩子的教育,即使很严格,但只要从小抓起,使他们养成了习惯,也就不会感到有任何痛苦了。培养孩子习惯,老威特的经验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不允许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这对孩子就没有什么痛苦。无主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
8. 表扬过度也是害
适当鼓励表扬很重要,但是老威特提醒父母:不要对孩子过多表扬。因为随便表扬,表扬也就失去了作用。过度表扬会让孩子自满,孩子一旦自满起来以后就难以纠正了。
专家们研究表明:不是经过早期教育而靠天赋产生的神童,只不过是一种病态的暂时现象。这样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伤仲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孩子之所以没有成为栋梁,正是源于孩子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老威特特别在防止孩子自满上下功夫,不仅自己不过多表扬,也不让别人表扬他,非常严格的控制这一点。
9. 全面发展
他从住宅开始,绝不放置任何没有情趣和不协调的东西,都是各种高雅的画、花坛、服饰。
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大一点,就背诵各种道德诗,那些讴歌仁爱、友情、亲切、有度量、勇气、牺牲等方面的诗篇。还做了一个“行为录”,将他做的好事记到上面做永久纪念。这些鼓励,让小威特从小就立志一辈子多做好事。
他总是教育孩子:威特,某某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为了鼓励他,每当他看完或者译完一本书,两个人都如释重负,大喊作者的名字,如:荷马万岁,耶稣万岁。然后做好吃的,请亲人吃饭,席上父亲发言,亲人们向他祝贺,小威特回答大家的提问,并叙述全书的大意,或者朗读一段。
正是这些手段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这就是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法。
二
塞德兹的天才教育法
塞德兹原是俄国人,青年时代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博士,由于才华出众,受到赏识。
他后来写出了《俗物与天才》。他认为,天才还是俗物,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莫不如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在这种观念下,他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少年天才,11岁就考入了哈佛大学,并最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1.音乐开启天才思维
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过音乐教育的经历,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
塞德兹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把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当孩子哭闹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像其他的父母那样递上吃喝,而是常常用音乐去慰藉孩子。
塞德兹认为:如果小塞德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学习音乐正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有效手段。
2.原来学习可以如此快乐
小塞德兹从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塞德兹肯定不会强行要求他学。每学一样知识,小塞德兹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
但我们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丝毫没有快乐而言。由于父母期望过高,使孩子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给他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几乎时时都被关在房间中啃那些无趣的书本或各种补习班。
3.游戏的神奇力量
塞德兹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是,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他们自由地发挥出天才潜在的能力。对于孩子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当然是做游戏。
为了开发儿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塞德兹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游戏。
例如,他曾经送给儿子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做动力并可飞入空中。小塞德兹非常喜欢,马上就联想到它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他照着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小塞德兹正是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明白了飞机飞上天的原理,从而开始制作航空模型。
小塞德兹的的天才都是“玩”出来的啊!所谓天才,就是那种热爱知识并努力学习的人。
4.偏才岂能成为天才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宝贵的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犹如白痴。
他遇到过一个看似天才的儿童,画画很好,但是,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塞德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这个“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他后来成了一个白痴,一个大脑发育不良的白痴。
5.清规戒律禁锢孩子的头脑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要用纪律去约束孩子,尽力使他们合乎规范。孰不知,一个合乎规范的孩子,可能就是一个完全丧失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孩子。
用烦琐而不必要的纪律使儿童的习惯固定化,把孩子造就成一具具只会听话却不懂思考的机器,这是在教育中应该予以坚决禁止的。这才是教育应遵循的最高纪律。
6.高尚的教育培养好品质
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质都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他接触优秀品质的人就会变得优秀,接触低劣的品质就会变得低劣。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低俗的父母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7.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天才是这样的人:敢做敢为,不怕失败。错误对天才来说只是一个过程,他要做的是把将来的事做得正确和完美。
有一次,孩子做了错事,感到后悔。“不,儿子,你不应该后悔,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只能自己去面对它。”塞德兹为了让儿子从懊悔的情绪中挣脱出来便这样对他说:“敢于承担自己行为后果的人是坚强的人,而只会后悔的人是没有骨气的俗物。”
从这一件事之中,儿子对一些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但懂得了以后做事要谨慎,而且还懂得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道理。
8.孩子的求知欲从提问开始
塞德兹说:“其实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究理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煞掉。”
9.与孩子并肩战胜恐惧
过分的保护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除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外没有任何的好处。孩子的恐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没有自信心,只要建立起自信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那可恶的恐惧心理自然会消失掉。
假如在小孩第一次上秋千时表现出恐惧的时候,爸爸没有鼓励他而是打击他,说他太笨或太胆小,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10.最大的伤害来自家庭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一个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一个心理受到打击的孩子必然会变成一个毫无作为的人。所以,最大的伤害有时来自家庭。
正确的做法是,与失意的孩子同在,为孩子驱散忧愁的乌云,去激励赏识你的孩子。
三
蒙台梭利的特殊教育法
蒙台梭利1870年8月出生于意大利,自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2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1907年开始在各地建立蒙台梭利“儿童之家”,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发展机会环境”的教育方法。她不仅是伟大的教育家,还是著名的科学家,为儿童和人类精神的复兴奉献了一生。著有《蒙台梭利教育法》、《童年的秘密》等书。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1.0到3岁是教育的黄金时机
研究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3岁,就已经完成了60%(每年成长约20%),而且这3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到了6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每年约成长10%),在这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为全部成长的5%)。也就是说儿童要进小学一年级时,聪明与否,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
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0~3岁之间,实为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个时期,年龄愈长,启发、培养的功夫就会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蒙台梭利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她主张以“提早教育”和“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设计出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基本智力,同时也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为什么要侧重感官训练呢?因为人类的学习始自感官(视、听、味、触、嗅等五觉)的直接接触(具体)。
2.热衷于工作的孩子
在蒙台梭利的词汇中,“工作”一词使用频率较高,这里所谓“工作”(work)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概念有所不同,她泛指的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协调的作业。
儿童喜欢工作甚于游戏,儿童喜欢操作教具,并从教具中得到满足与乐趣,毫无厌恶与疲倦的表情。因此当孩子严肃地做面前那件工作时,你千万不能认为那是毫无意义的,其实他是在做着一件神圣的事──学习成人正确的工作和沉静的细心。
所以,哪怕是孩子专心地在玩泥巴,你看到之后都应该高兴。因为他在专心地用头脑想,用手、眼和着泥水而忙碌!这些活动、这些体验都是为要成为一个未来世纪的新人。
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儿童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
3.编制适合孩子的教具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具与玩具是不同的。教具带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它具有严肃的意义,不能随意地被安置在厨房或者客厅,必须有专属的活动室与特定的使用规则,这样它的功能才能被尊重。
比如,孩子一出生,大人就应该提供一个充满语言与文字的环境,让他自然地由感觉到领悟周围的一切,自小就不断地对他说话,大约在孩子会走路以后,就在孩子用的毛巾上写上他的名字等。
4.孩子才是教育的中心
蒙台梭利的教育原则是以孩子为中心,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
大人能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在“引导”孩童时,老师必须让他们不太感觉自己的存在,若有需要,教师可以随时帮忙,而决不会成为儿童与经验间的阻隔物。
因此,并无必要介入太多。“静观等待”是教育家最好的座右铭。让我们“释放”这个生命去成长,只要是对他好,让我们当个安静的观察者,这就是我们全部的使命。
5.近朱者赤:环境影响不容忽视
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实际上远比遗传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愚和成败呢!例如母亲不希望孩子讲粗话,小孩子居然朗朗上口,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学来的。
6.从读写算的联系开始。
蒙台梭利认为,3到6岁的儿童已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她打破常规,将写字的练习先于阅读的练习。她认为文字的书写关键在于握笔,即肌肉的控制能力,因此,主要通过触觉的训练就能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书写练习。
儿童之家中,4岁的儿童毫不费劲地就学会了写字。掌握了文字书写的技能之后,儿童再转入阅读学习。
蒙台梭利经过实验,证明所有儿童都具有学习读写算的能力,遗憾的是人们并未认识到6岁前的幼儿已进入学习的敏感期,并否认他们有学习读写算的可能,这就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发展。
7.生活技能先人一等
日常生活训练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在人格形成的基础上,培养出孩子的独立、专心、协调、秩序等习性,这些练习也可以培养社交能力。
比如说:活动室里的教具只有一套,所以当一个孩子在玩倒水的工作,另一个孩子也想玩时,他就必须“等待”。
她主张儿童在学习写字前,先要学习绘画作为基础,故她将绘画称为写字的间接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更能弥补目前独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她非常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日常生活课程,如烹饪、园艺、清洁等,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发现大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从中发现了自身能力和潜力,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8.有所作为始于独立的人格
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得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开始学习走路,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
记住,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且也剥夺了他的自尊。
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9.奖惩不是万能药
尽管今天你的孩子,在你的威吓下停止了玩水,或在你的奖诱下吃完了饭,其实对他而言,一点儿也没有效果的!明天的他仍旧好玩水、乱跳、不肯好好吃饭!奖赏或惩罚孩子的兴趣和注意力,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
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 ,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以后会只以名利为衡量标准,无钱免谈,甚至和父母算帐,六亲不认。
如果孩子必须受处罚,才会停止他的乱来,那他的听话完全是因为怕挨打挨骂,而非自我控制或知所行止。长久下来,会养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习惯,那就糟了。
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以往的教育不管是奖赏或是处罚,都是以大人为中心,想要小孩接受大人的安排,才有如此手段。相反地,一切的事情假如经由孩子自己去选择,所有的情况便会改观。
假如你尊重孩子的选择,他会感到很有尊严,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该负的责任。最主要的,他不会有被限制的压力。因为只有在自动自发的活动当中,人们才会发现自己在环境中有作用、有地位、有能力自己完成工作,于是成就感、自我独立、自信心,乃至完美人格,也可以就此逐渐形成了!
这样的自动自发行为,又怎么需要奖励来画蛇添足呢?
(未完待续)
我是学峰,欢迎来到我的微信公众号:学峰读书会,让思想点亮教育,用读书改变生活,期待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