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想好做啥。
也就说,根据环境来决定自己的行动最有效率。
环境包括:在哪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比如我在搭车是看手机会晕,所以只能听音频。这个看个人情况而定的),身边有什么人,不同的人可以作不同的要求下达到什么环境。
第一步,列出可以可以预估的恶劣环境,比如:有电视,搭车,搭地铁,上着无聊的课程,带孩子。
第二步,描述当时的心理环境(粗暴认为是情绪),是否心有挂念。比如想着股票涨停了要不要撤,盼着女神是否随时经过我的窗前,愁着孩子是否肚子饿了。也有可能是生者闷气。更或者最有可能的休息成瘾(看明星,打游戏可以定义为休息,但别上瘾)。
根据实际环境与心理环境两个参数做一个表格,在表格中写出最有可能的工作方案。
不断地更新这个表格,行动项换为更能够实现的选择。比如音频可以换为听一首交响乐或者新歌。
环境项也可以不断地更新,我这时候就想到了聊天的对象可以分为可有可无和参与度低。勾搭路人侃大山和同学聚会当然有点不一样。
情绪方面,也可以补充上开心过度,恐惧不安,讨厌憎恶,思绪混乱,伤心失落,孤独无助…
时间管理其实是个伪命题,时间并不能被管理。而我们只能管理自己。其实时间流失最大的原因是失去自己意识。樊登老师说“主人翁何在?”意思是掌握心智的主动权。
“不要放弃主动”
这活生生的一句鸡汤。真TMD有道理,听完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怎么办呢,有办法。加上方法论就成了“深度好文”了。
我对主动权的掌握的方法论有以下几点:
1. 每次切换场景时给自己提个醒
2. 回顾半小时前的情绪状态。
3. 当发现自己当下在被情绪掌控时,
A学会喊一句:“停”!
B然后给当下的情绪贴个标签(情绪描述)。
C再分析情绪来源。
D反思情绪产生的过程。
用了时间看这篇,如果不为自己私人订制一个表格,那真是亏了。一起来吧,让碎片时间更加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