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一本书——《数学之美》。
在看的过程中,我时常出现在大学时期读书的那种快乐:虽然面前仅仅是一本书和一张书桌,但是感觉内心里装的却是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每次当我看到好书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流露出来。
因此我决定在看完这本书以后一定要向大家推荐一下这本书。当然,推荐的对象是具有大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基础的读者为宜。
下面我用一些大白话来向大家阐述我的推荐理由。
从小到大数学一直被作为主要学科进行学习,但是从小时候到大学毕业,我都能听到身边的人问一句:数学学来究竟有什么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吗?
作为一名从小到大数学成绩还算不错的学生,面对这种问题我也完全无法回答。我只知道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的是一种属于智力开发上的快乐:每一次巧妙的数字变化,从一开始每一步就严格的逻辑推理论证,我非常享受数学带来的愉悦。
但是那个问题:数学学习来究竟有什么用?一直没能很好的解答。
作为一名已经体验过数学带来快乐的人,我知道数学的精妙性多年以来从未被人们详细阐述过,即使有,也仅仅是存在于一些小数量的书籍上,就像我在七八岁的时候不经意间读过的一本老旧的数学读物一样,高斯的快速运算法则和欧拉的几何魔力让我在那个年龄就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但是我知道,大部分人没有运气在年少的时候碰到一本像这样的书籍。
但我知道中国大部分数学学习者都需要这样一本书来解决心中的这个疑惑:学习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尤其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的大学生们,因为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这些学科可能困扰他们很久。
而这本《数学之美》就从计算机科学出发,解释了数学很多基本原理在计算机科学中的运用。
你可以从中读到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布尔代数原理,你会理解当下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机器翻译和语音识别采用的统计学原理,你也会理解谷歌搜索页面展示结果的 PageRank 算法原理,你会看到余弦定理是如何运用到新闻分类中,以及你会简单地了解密码学的基础、Google 大脑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等等基础的科普读物。
不需要你懂任何编程,只要懂得高等数学的基础,这些内容你都能轻松看懂。
小时候我读的那本书的第一句话就叫做: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我一直铭记于心,长大后也渐渐发现很多学科之所以能够成为学科都是因为有数学作为基础进行严格完整地构建学科体系。这让我很开心,因为学好了数学,很多学科的掌握也变得不再那么艰难。
聪明高智商的数学家们很少有机会向大众群体阐述属于数学的幽默。人们仅仅能够从一些小的细节感受数学的魅力,比如笛卡尔心形函数。
比如这样的小故事:
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逆否命题的案例,他写了一句话:我爱你。
老师让学生们把这句话变成逆否命题。
全班默然无声,直到学生们全部看着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逆否命题:
如果一个人不爱你,那么这个人一定不是我。
从小到大的读书生涯,估计很多人都没有遇到一个老师讲解数学带来的玄妙和奇特之处,而这本书带来的正是这些。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体验到精通数学和信息论的科学家们是如何跨界处理问题,你会体验到他们智力上的愉悦,以及理解一个事物用数学替代研究的掌控感。
我从这本书理解中理解了两个知识点:
1.来自于牛顿的一句话:最完美的模型一定是最简单的模型。好方法在形式上常常是简单的,而不是用复杂的模型去打补丁趋近完美。思考很多问题的时候,采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思考问题,会比给出一个复杂的解决方案,后期不断地打补丁挽救要号提案多。在众多因素影响一件事情的判断的时候,像小白一样思考问题并不一定会差。这也和乔布斯的 stay foolish 异曲同工。
2.大问题拆分成小问题逐个击破的思维,这一条来自于云计算原理。还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讲解数学应用题最爱问的问题就是想要得到结果,我们必须知道哪些条件?然后再从这些条件中逐一判断,层层剖开,直到剖开到最底层。我对于这个记忆非常清楚,因为我在那一刻就意识到这种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万能模式。在后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每当我遇到一头雾水的问题的时候,我就会采用这种自问自答,逐一分解问题并逐一解决的办法。这种数学思维模式让我受益良久。
此外,Google 黑板报这种模式特别好,如何用通俗语言来让大众理解我们从事的行业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的方向。
当然我知道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出来给大家看。
最后,特别提醒读者:这本书值得读两遍,而且越早读越好。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读初中或者高中,尽早给他买一本让他读一读。
最后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吴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