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知不觉间,朔风初起,寒冬骤临,转眼岁末。2020年12月14日至12月20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兰州市教育局联袂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名师发展学校(第二期)兰州市金城名师高级研修班”在兰州市电教中心一楼多功能厅如期举行。本次研修的主题是“指向立德树人的深度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这次研修,对我而言,我是带着问题来参加这次研修的,七天的时间已经过半,我收获了专家答疑解惑后的喜悦,及时记录本次研修的收获和体会,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慢慢的受益。
研修第一天(2020年12月14日)
章建跃老师的《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讲座,拉开了本次研修的序幕,虽然章老师是中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专家,但大道至简,各个学科是相通的,章老师的讲座非常接底气,破解了长期困扰我的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确定。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最终是要通过一节节课或一项项活动来落实。自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以来,我就开始研究《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标研读了好几遍,听了一些讲座,读了许多相关的文章,2020年10月,我主持申报的《基于核心素养落地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课题,围绕该课题,我们试着用新课程标准来设计教学,但在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总觉得很难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教学目标。章老师的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思考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是什么?要明确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先要搞清楚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只有明确了学科本质,才能凝练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再试图建立学科本质与学科核心素养内在的关联。顺着这条思路逆向思考,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业要求及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就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出高中生物学各单元、各章节以及每一节课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逻辑层次清晰,内在关联自然,教学过程中易于操作把握,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纬度的相关内容,就能很好地融合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新课改不仅仅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更需要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任学宝老师的《课堂转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专题讲座,把课堂转型带到了一个高端的层面,我梳理了任老师的讲座内容,其关键词有:课堂转型 深度学习 核心素养 五育融合 重塑框架 高阶思维 思维课堂。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线是:问题——任务——策略,暗线为:课堂转型——思维课堂——深度学习发生——高阶思维发展——核心素养的达成。仅从关键词来看,这就是一个高端的讲座,但本讲座最为高端的是任老师讲座中的逻辑关系图,虽然我听得似懂非懂,还需要打包待培训结束后继续消化,但已经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些逻辑关系图的厚重!
研修第二天(2020年12月15日)
听人教社总编郭戈老师的讲座,感觉到就像听故事一样轻松自然,我是第二次听郭总编的讲座,郭戈总编是李秉德先生的学生,1988年——1990年在西北师大读了两年博士,对第二故乡——兰州一往情深,讲座没用PPT,整个讲座过程全程脱稿,但整个讲座过程逻辑层次清晰,非常惊叹郭总编过人的记忆力,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我与人教社的不解之缘,除了人教版教材陪我长大、伴我成长之外,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是2000年10月—2001年10月,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年的“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人教社的资深生物学教材主编朱正威先生(当代教育家)、赵占良老师以及生物学课程标准制订负责人刘恩山老师都是我们的老师,再后来还认识了人教社生物学各分册主编包春莹老师及这次将要给我们作讲座的谭永平老师等;再后来,我当时一起参加培训的同学李明霞、温青也成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分册的主编和编者。郭戈老师的讲座,看似像聊天一样娓娓道来,其实可以从中收获许多难得的东西,比如让我们知道了人教版教材之所以编写得好,是因为国家调集力量来攻关,人才不是人教社培养的,而是凝聚全国的力量,只有聚集了人才,才能编好教材。再如 “研究教材更容易出成果,文章更容易发表”,在这一点上我是有切身的体会,工作以来,我在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6篇文章,其中早期发表的文章有3篇是对生物学教材的研究。还有“结合研究的读书,才是深度学习,带着问题阅读是最有效的。”“搞研究这条路入门有早有晚,水平有高有低,但永远都不晚。”等经验和体会的分享。
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能不能有效地落地,教育评价能起到很好的保驾护航作用。听秦建平老师的《落实评价改革方案,实现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均衡提升》专题讲座,才知道党中央、国务院在这次课改中是下了大决心的,就教育评价方面来说,党中央、国务院首次下发了专门的纲领性文件,习总书记就此发表了重要讲话。前几次课改,各个省市都有实验区、实验校,但大多都是选择了一些不疼不痒的一般学校作为实验校,各个省市的一些名校不敢搞试验,但这次课改明显不同,今年教育部从各个省市确定了新课改基地校,都是一些省市的名校,像我们甘肃省确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师大附中、兰州一中和兰州33中。新课改呼唤新的教育评价总体方案出台,否则会出现今年高考结束后家长围攻XX一中的尴尬场面。
虽然2013-2020年实验区的改革效果不太明显,但我们期待5-10年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会有一套科学合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评价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研修第三天(2020年12月16日)
听完郭元祥教授的《深度学习一促进学生素养的教学改革》专题讲座后,给人一种耳聪目明,醍醐灌顶般的通透!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对我来说不是陌生的概念,但对它们的理解非常肤浅、碎片化,读过一些有关深度教学的学科实践性的文章,但大多给人的感觉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套用概念。对深度学习理解不到位,自然深度教学就会跑偏!郭教授从“从深度学习到深度教学”、“深度学习:教育的本质”、“深度教学的知识观基础”、“深度教学的学习观基础”四个方面,条分缕析的对深度学习的概念、学习基础、研究案例、理念和趋势,以及深度教学的教学观、本质、核心理念、知识观基础等内容进行了逐一的剖析,并结合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旁征博引的对观点进行说明或佐证,非常佩服郭教授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案例几乎涉及到中学的各门学科,信手拈来的案例如神来之笔,引入得非常自然到位、分析得非常清晰明了!以前听过一些专家的讲座,教育理论水平很高,但所列举的一些教学案例大多是小学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或者是只针对中学的某一门学科,没有跳出学科教学的圈子,教育理论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一种手脚被束缚的感觉,而郭教授的讲座给人一种全然不同的感觉,听起来明了通透,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听庞友海老师的《名师工作室是年轻教师成就梦想的平台》分享报告,我在感动中时时引发共鸣!我与庞老师在工作室团队建没方面有着相同的理念:即读书、写作、研究。我对这一理念的理解为:读书可以涵养一种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仅仅涵养着教师个人的气质,有气质的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有文化底蕴、充满灵动和智慧的课堂,最终受益最大的当然是学生。研究可以形成一种品味,如果说专业知奠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底气,那么教学研究可以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灵气,只有既有底气又有灵气的教师,才可以在教学中显示出沛然大气!团队可以营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往往在狭小范围内是难以达成的,同频率的人在一起是产生这种文化效应的前提。
虽然我们工作室年青成员专业成长非常迅速,但跟庞老师的团队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团队在“术”的层面研究的比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很难达到“道”的层面!从庞老师的分享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方法、渠道、措施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影响和引领。
研修第四天(2020年12月17日)
如果说昨天听郭元祥教授的讲座是收获满满,而今天上午听郭教授的讲座是收获与惶恐并存!郭教授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范畴给我们解读了“学习”的含义,越听越感觉到忐忑、惶恐和无知,我对“学习”的理解,还真是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上!学习是一个很复杂的内在系统,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发生内在变化的过程,具有理解、表达和意义三重境界,理解的最高层次是自我理解,表达的最高状态是意义表达等等,这些深层次的内容,我是一无所知!再如,在师生关系方面,郭教授认为“最美妙的师生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的约会。”反观自己的师生关系,大多停留在信息交流、情感交流层面,思想碰撞层面的交流很少,精神层面的交流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郭教授对张桂梅老师的“我的孩子只有刷题才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观点的评价是“可以理解,但方法不一定正确”,在这一点上我是不苟同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金字塔”,底层的人是仰视往上看,而顶层的是俯视往下看,虽有“一揽众山小”的视野,但未必有“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感同身受。
人教社陈先云老师的《漫谈语文教科书选文》讲座,首先给我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不同年代的小语教材照片,当看到那本自己读过的启蒙语文教材时,熟悉而亲切,久远的恍如隔世!
听陈老师的讲座很轻松,从陈老师的漫谈中,深切的体会到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远比想象的复杂,选什么样的文章进入教科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如主流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思潮、编者的课程观等等。当然,政治思想教育始终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科书的编写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是必然的,要体现执政党的思想观念。语文教科书选文难还有一个原因是,只要识字的人,都能对语文教科书评头论足,还会时不时的摊上官司。在我的想象中,感觉编写教材的编辑们都是令人敬仰的,高不可及的,从陈老师亲切的言谈中,同时也体会到了编辑们的辛苦、酸楚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