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寰宇
窗外春雷阵阵,正是惊蛰时节。
古人按自然节气安排自己的作息,真是得了天地之大道。人,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工作才真正有了状态。今年我虽开工得早,但总也拖拖拉拉,犹犹豫豫,提不起神来,只有到了今天,才真是“启蛰”了。
今早备课,思考单元整体教学的问题。
语文人要改变语文教学的弊病,无非通过两个渠道,一是改良教材的编排,整合课程内容;二是改善基于固定语文内容的教学。那么,要将统编版语文教材发挥出较好的价值和效果,当在“用好教材”和“教好教材”两方面进行着力。以往的语文课改,正是因为在“用”和“教”两方面的着力失衡,导致语文教学之路摇摇晃晃,颠颠簸簸。但真正好的语文老师,无论外界如何雷电如何风雨,他的语文之路总是走得那么平缓而有力。
从“用”的角度去思考“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多矣。可以从教材编排的读写内容、知识建构角度切入,进行增删、整合;也可以从教材入手编排的序列结构入手,进行调整、建构;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立场着眼,进行单元语文活动设计。今天先就教材序列结构,谈谈初步思考。
台湾作家陈之华女士曾谈及芬兰教育的特点:“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既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我们的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正是对某一细部太过执迷与痴恋,教师总是带着学生对某一文本作品,某一细节语言、某一答题要点,反复斟酌、反复演练、一磨再磨,学生早已失去了仰望天空的意识,更失去了放眼森林的眼光。如此的语文,要让学生真正感兴趣,那才怪了嘞。不仅学生不感兴趣,恐怕诸多语文教师自己也不感兴趣吧,可不感兴趣又偏要装作自己感兴趣,语文老师被人言恶心龟毛,也就无可辩诉了罢。
要着眼于“见树又见林”的目标,在一次语文之旅开始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让学生了解一片树林的面貌,知晓走出树林的路径,这样方能更好地去接触每一棵树。在一个语文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开展一堂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主动把握单元学习的内容、目标、方法,以及相关困惑及需要的帮助。以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为例,单元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感受伟大人物的非凡气质,学习精读的方法”,如果能给予学生单元学习总体目标、结构与路径,是否能形成更有整体感、更有联系性、更具深入性的语文学习呢?学生对“精读”方法的习得,不仅在各单元学习中螺旋上升,更能在单元课文学习之间牢固链接;学生对人物精神的理解,不仅能从文本之中深思体悟,更能在文本之间比较观照。
如此,则思维生成,格局开阔,学习就变得可以预见,可以探见。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单元起始课不可忽视,但对于教师更大的挑战是:如何让独立的文本教学之间发生微妙有效的联系。
���W�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