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有对“色”的观点和论述。孟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家把色叫作“夺命刀”。佛教中把色叫作“粉骷髅”。认为“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教徒十分警戒色相的诱惑,因此有“女人是老虎”的故事。可见,色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这就是“色诱”或色欲。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色诱和色欲,也是一个让很多人困惑和思考的问题。
那么“色”到底是什么呢?现代人对色的概念,只局限于色彩、颜色这个可见光范围内的视觉印象。所谓五光十色、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在古代特别是儒家道家,多指具有性别色彩的男女美色、色相。由此所产生的欲望现代人又称为色欲、性欲。古人讲“食色,性也”。就是说人对美好异性的欲望和追求,就如同人对食物的欲望和追求一样,是人的本能和本性。孔子还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就是说他老人家还没见过象喜好女色那样追求完美品德的人。佛家特别佛教中有关色的概念,其内涵要宽泛的多了。它所指的色,是指所有具有形质、能感触到的东西,都称为色。道家和佛家所说的三界,就是由欲界、色界、无色界构成的。男女之色,当然也包括其中。佛教中还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和空并非绝对的,而是在不同层次上不断相互转化的。
色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诱惑力。花容月貌,温玉软香,莺声燕语,有一句成语叫秀色可餐。美色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心情愉悦。因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好色之性人之通病。人往往因此而产生占有和追求的冲动和欲望。而且对于常人来说,是不可遏止的。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可以说是人性中共有的弱点和软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施用“美人计”屡屡得逞的原因。妲己、西施、貂婵曾起到百万雄兵之效。对于常人社会红尘俗世而言,诚如孔子而言,对英俊美丽异性的追求,几乎是人的一种本性和动力。《诗经》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唱。俊男美女,一见钟情,男婚女嫁,组成家庭,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下去。这种忠贞专一的爱情是符合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并被肯定和保护的。但色欲过分过度,好色滥情,纵欲猎色,伤风败俗,破坏人伦道德,则是人类社会所谴责和排斥的。人们往往把这种邪淫之徒称之为“色鬼”。儒家认为“万恶淫为首”。对异性交往提出了许多规范,以慎重防范男女之间的越轨行为。如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好色,纳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的思想观念的败坏,人越来越纵情声色犬马,最大限度的追求色欲满足、感官刺激。把这当成了人生的最大幸福和追求。人类社会甚至出现了色情市场化、产业化的败坏堕落现象。
对于道家和佛家来说,他们对色的认识和态度具有与儒家所不同的高度和要求。佛道两家具有完全去除色念,断绝淫心的要求。认为“酒色财气四面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道家认为人真正的生命是元神。人只有同化于道,修成真人,才能不在五行,跳出三界,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而道是形而上的,是超越形而下的形色器物的。人的色欲是妨碍人得道成真的。道家认为精气神为人身三宝。精血之气是用来修命的。修道者应该去除色欲,保精修命。“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惺惺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長生不老由人做。” “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是斩断人的慧命的“夺命刀”。 唐朝吕洞宾有诗云:"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催人骨髓枯。"这就是道家把色叫作夺命刀的由来吧。
佛家特别是佛教,具有与道家相类似的认识和修炼要求。佛教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幻象,如水月镜花,是不实的。佛家讲空。佛门修炼只有去掉所有的执著和欲望,修得空无一漏,才能修成正果。女色是“粉骷髅”,是“臭皮囊”。是包藏屎尿汗津等各种体液的画皮。“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有什么值得迷恋不舍的呢?修佛者如果不悟此理,执著假有,贪恋色相,就会被“色魔”控制,愚痴迷妄,永堕苦海,轮回不绝。人只有修得正果,在佛国世界里得到的才是真正美好的。
总之,色是美好的,俊男美女是造物的杰作,是宇宙生命的一道亮丽风景。高层宇宙中的神仙世界更是无比美好。但色可观赏而不可亵玩。色本无过亦无罪。色不迷人人自迷。人沉迷于色,产生对色的欲望,过分追求色欲的满足,就会在色授神与中神魂颠倒,智昏神迷,丧失理智。从而使人失志、败德、伤身、破家、亡国、甚至丧生。佛家讲即使生命结束后还要下地狱继续承受阴律的严厉惩罚。美色当前,须见色思义,重德轻色,当然不能象常人那样贪色如狼,也不能象故事中的小和尚一样畏色如虎。美色面前心不动,不喜不惧,以平常心视之,当作生命旅途中偶然邂逅的景观可矣。人只有同化于宇宙规律,获得生命的永恒,方可永远领略生命的真正美好。这才是人的生命的更高的境界。
延伸阅读:
拒绝投怀送抱 戒淫得福报
古语云:“万恶淫为首”,面对诱惑若没有控制,任其发展便容易铸成大错,近几年来看着许多专家名人一失守便跌入桃花劫中,大好前程转为谷底,令人扼腕。清末民初印光大师特别增编《寿康宝监》,劝化人们修身净心,不可随便犯淫,以免招祸。下面整理书中三则关于戒淫得福报的奇闻:
一、拒淫人妾
宋朝新津人杨希仲,在未得功名前,曾到四川成都一富家的教馆教书。富家有一美妾,自认才色出众,到教馆中调戏杨,杨严正拒绝。
当天晚上,杨故乡的妻子,梦见神告诉她:“你丈夫独自在他乡外地,却能不欺暗室,拒淫人妾。当赐他考试得魁,以彰显善报。”
第二年,杨希仲果然在蜀郡考试中,考取第一名。拒绝投怀送抱隔年考试联中。
二、拒绝利益与淫色
明朝江苏无锡人孙经继皋,受聘住在某家当教师。
有日,主人的妻子,命婢女送茶给孙,茶杯内放一金戒指,孙假装不知,叫婢女收回。当天深夜,婢女在房门外扣门,说主母到了,孙赶紧拿大木板,顶住房门,不开门接受。
第二天,孙便辞去家教返乡。有人问他为何辞教,孙不愿扬人之丑,只说是学生不受教导,始终不露出原因。
后来孙到京考试,得中状元,而且子孙也都做了大官。足见,能戒拒淫色、又不扬人丑行,有德又有慈,故得善报。
三、拒绝投怀送抱
归安县人沈桐,家贫穷,族兄推荐他到一寡妇家当家教。
有一夜,该寡妇企图向沈桐投怀送抱,沈桐严加拒绝。第二天,沈便辞去返家。
寡妇深怕自己节操不坚的事泄漏,又准备厚礼,敦促沈的族兄,再邀请沈到她家教书。但沈桐坚决不去,族兄问他为何不去,沈桐始终不揭露寡妇的丑行,只说不方便而已。
第二年,沈桐考试联中,官位做到巡抚大人。
拒绝邪淫,是节操之德。不扬人之丑,是仁厚之善。读书人如能节德仁厚兼备,得显贵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