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进入婚姻,你们都会“再婚”几次,要么跟同一个人,要么和不同的人。”
——哈佛教授Robert Kegan
婚姻这这份契约,怎么可能一劳永逸的缔结?随着时间推进,两人至少会去修订它。纵使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白头到老,个中滋味也不会像外人看到的那么一帆风顺。Kegan教授用一个夸张的概括让我直面亲密关系的发展本身,尤其是“再婚”所代表的重新连结。
流行文化对亲密关系的渲染常常过于美好,仿佛爱情就是浪漫,轰轰烈烈,让人心跳加速甚至疯狂。这些描述不假:比如有一个研究就发现,刚进入恋爱的人血清素的水平和没有吃药的强迫症患者差不多;我们在刚开始约会的时候也通常会更加努力的打扮和展示自己的优秀,并且刻意制造一些浪漫,来取悦对方和证明真心。
只是,这些东西更像故事的开头,而没有触及后续。如果一对情侣的感情一直顺利发展,通常他们会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关系的不确定性降低了,变化却依然存在。除了人本身的变化,人所处的环境也在变,不再是悠闲的大学校园,只需要上课、写论文、对付考试;而是公司、单位或医院。作为一个成年人,一边得承担工作职责,处理职场人际,一边还要养孩子与照顾老人。似乎随着不同的人生阶段,亲密关系中的那些美好和甜蜜,都会被生活的“油烟”熏得荡然无存。
事实上,上文描述的浪漫之“后续”依然不够全面。生活的“油烟”威力虽大,却也无法决定一切。亲密关系的走向有很多种可能性,包括走向平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如此。更多还是看具体的个人和那对情侣本身。
生活的压力和琐碎不等于无聊,因为它们也提供了更多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而亲密关系中重要的操作:1,保持一份敏锐;2,帮助对方成长;3,建立新的连结。
如果做得好的话,身在其中的情侣会很幸福,也促进彼此成为更好的人。
首先,保持一份敏锐。敏锐的重要性可以从反面来说明。亲密关系的专家Gottman与他的同事有一项研究揭示出了麻木的隐患——他们发现,如果夫妻在互动中,一方有消极情绪或语言,而另一方的状态持续很久也不为所动的话,3-6年之后会更容易离婚。
当然,保持敏锐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套路,它包括两方面,对自己,也对另一半。保持敏锐的好处很多,最直接的,你时时都能注意到新鲜的东西,而不会感觉生活是一潭死水,同时,对方也能通过你对细节的觉察感受到来自你的重视。其次,帮助对方成长。在影视作品中,最动人的情话系列就是“你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我认为更美妙的是,“你帮我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状态,而伴侣是否能看到那个状态,并通过支持和鼓励帮助对方朝那个目标前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就很类似于米开朗基罗的创作经历,“我在大理石中看见天使,于是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心理学家也把这种“雕塑的奇迹”称为“米开朗基罗现象”。当然,需要澄清的一点是,这里说的“雕刻”并不是要时时评估和批判对方,从而使得对方摒弃自己的问题;相反,它是通过看到对方的潜力,并且身体力行的做一些事来支持和鼓励对方(比如庆祝对方取得的小小进展),从而促发对方成长。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核心关键是给对方的鼓励和支持。而这种能力,通常都始于生活琐碎中的小事相帮。
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了一段经典的话,“……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着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
人是会变的,不一定是变心,而是自己的需求和生活侧重会变,所以两个人的相处总会面临新的挑战。如果两个人能够很好的面对这些新的变化,在合作中不断推陈出新,那么亲密关系就成了“生命意义的创造”。
人这一生自己在变,亲密关系也在变。有些改变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也有些改变随着环境变化不经意发生。只是,亲密关系并不注定走向平淡。我们很难控制生活的压力与责任本身,但每个身在亲密关系中的人却还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保持一份敏锐让我们注意到彼此那些细微却新鲜的变化,而支持和鼓励可以帮助对方向着理想的自我前进。至于两个一直在不断的改变个体如何更好的相处,则有赖于双方一起构想并创造新的合作模式。这样,纵使亲密关系中少了那么点“刺激”,却依然可以保持新鲜和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