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想起在沈阳的某一天,收拾家的时候,经常无意间会看到一张张小纸条。
在这些纸条的上,写着稚嫩的字:“我爱妈妈。”、“我希望妈妈对我说话温柔一点。”其中还有一些字条上写着:“我好想有一个好朋友。”,“我真想和我的朋友开心地玩耍,我们一起去公园野餐,在大自然里跑来跑去。”
孩子在用写纸条的方式,向外界敞开他的心声。也正是通过字条,我更深入地了解到孩子内心的想法。
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学习,除了通过与父母师长,兄弟姐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对象,就是与同伴交往中的学习。
向同伴的学习,甚至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
记得大儿子小时候,有些能力还不太会。当我带他去一位朋友家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他会观察,模仿自己的同伴,然后很快学习了新的本领。这一点至今回想起来,感触都很深。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同伴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了。他们在一起玩游戏,互通互补。如此相互学习与成长,特别好。
今天,大儿子从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过来作客,他们互相交流各自擅长玩的游戏,从天亮玩到天黑,很开心。
米德把自我划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自我应该包括主体我和客体我两方面。客体我是一种社会自我,因为自我是在个体与他人、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因此也是社会的。
库利认为,个体的自我产生与于和他人的交往之中,通过交往,每个个体可以觉察到他人对自己外表、行为、目标、性格等各方面的看法,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识。
人需要实现社会化,而社会自我是他人印象和自我印象之间的相互交换、协调的过程中产生的。
所以,作为父母,能做的是支持孩子们的交往,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