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分上品,中品和下品,药物分三种,养生,遏病,除邪。
在《神农本草经》里面常会看到一些词语,常吃这个药,不老神仙,轻身神仙,长生不死,食之不死之类的词。这在今天来讲,应该是一个比喻词,患忧郁症的人吃了药后心情很开朗,每天很开心,快乐似神仙。
药性,包括食物,身旁周围的东西都是药,不一定说一定要有正统的药。如果没有这个药,怎么办?桂枝汤的目的是解肌用的,那如何让肌肉里面的水,用汗发散出来?比如给他用推拿或按摩,能达到目的就行。所以,我们要很多取代性的东西。在临床上要很灵活的用。想尽办法达到目的就是治病。
中医治病的手段很多,药物只是其中一种,药物学常好用。在学《伤寒》《金匮》 之前,要有针灸的基础,六经的辨证法,再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再读《伤寒》《金匮》 的话,就很容易懂。处方一看 你就知道有没有效。
《神农本草经》里面有很多写了,这一个药可以治什么什么病,写了症状出来,有些字看不懂。比如说“噎、膈”, 实际上这个是讲的接近我们现在说的食道癌。'噎’就是东西吞不下去了。
过去的症状的病名与我们现在的病名有不同,如'脑癌’书上可能写的是'脑疽’,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脑瘤。'乳癌’,宋朝的时候写成岩石的岩,所以,我们在读《神农本草经》的时候是一样的名字,只是词不一样。'鼠瘘’很多奇奇怪怪的名称。
什么叫鼠瘘?倪海厦说:那个人生个病在脚上, 一个黑毛生出来,你把它剪掉又长,剪掉又长,你把它烧了它还是长,就是这个鼠瘘。
我百度了一下鼠瘘,指生于颈、腋部之窦道破溃难敛者。也就是现在讲的瘰疬,西医病名淋巴腺结核症。
在进入药物学之前,必须都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药性的总义,看《本草备要》,《神农本草经》。这是我们中医选用药物的一个法则。
《神农本草经》里的药物酸味的全部入肝,苦味的全部入心脏,甜味的全部入脾,辛辣的全部入肺,咸味的全部入肾。食物坏掉的酸,那是腐酸,腐坏的酸,任何东西腐坏了,都不能用。
中医判断是否有毒,把所有的蔬果丢在水上面去,浮在水上面的通通没有毒。沉下去的通通有毒。我们中医也有用毒药的,中药的毒是自然毒。应用得到是治病,不会致命。有一定的法则在用的。
酸收,苦坚(燥),甘缓,辛散,咸软。水润下作咸,火炎上作苦,木曲直作酸,金从革作辛,土稼穑作甘。在肝有筋缩的时候,急食甘以缓之。
那这个人心脏又不好,又抽筋,手边什么药都没有,只有一味甘草。怎么办?甘草可以缓啊。但是要入苦味。这时候我们把甘草用蜂蜜炒过,一炒过,一加热一烘焙过以后很苦的,甜的东西烧过都是苦味。苦味的,厚味的,味道一厚重的时候,苦味的,马上就入心。所以,同样的药,看你怎么使用而已。
五色的定义,酸苦甘辛咸,青色的入肝,红色的入心,黄色的一律入脾脏,色白的通通入肺。如大蒜颜色是白色的味道又辛,大蒜入肺,辛味是散。肺主皮毛,皮肤毛孔,一吃大蒜,全身散发大蒜的味道。正是因为我们中医对药物对事物的认知是这样,所以不需要去化学分析。这是我们五种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