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36.2)
卷四 认病捷要总诀(一,2)
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识证。辨别病证的关键在于对疾病外在症状的鉴别分析,即症状鉴别。
7.喘。(1)寒邪闭塞肺窍.麻黄汤倍麻。(2)元气上腾。宜潜阳丹。(3)元阳外越。吴萸四逆汤。
8.呕吐。(1)热隔于中。黄连生姜汤。(2)寒隔于中。理中加吴萸。(3)夹外感。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4)脾阳外越。附子理中加吴萸。
9.霍乱。(1)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五苓加炒栀。(2)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主机。理中汤。
10.呃逆。(1)胃火上冲。大承气汤。(2)阴邪上干清道。吴萸四逆汤。
11.痢证。(1)燥热为病。大黄木香汤。(2)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3)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吴萸四逆汤。(4)胃热极。白虎汤加柴、葛。(5)痢疾初起,外感。人参败毒散。
12.头痛。(1)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四逆汤,或潜阳丹。(2)风寒袭于太阳。桂枝汤。(3)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
13.耳、目、口、鼻、唇、齿、喉各部肿痛。(1)气有余之症。清凉、升解、改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隔、导赤之类。(2)气不足之症,阴盛逼(格)阳。(四逆汤、潜阳丹)
14.心痛。(1)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四逆汤。(2)热邪犯于心包。枙子大黄汤。
15.胸、腹、胁、背、腰、肘、胯、膝各部肿痛。(1)气血壅滞,皆有余。活血、行气、清凉之品。(3)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温中、行气之品。
16.二便病。(1)阳邪闭结。清凉、分利、攻下之品。(2)阴邪闭于下,阳不足不能化阴。温补、回阳。
症状鉴别的目的是明确产生疾病症状的病机,人体的阴阳、六经的寒热、邪正及虚实如何,与对应的经方是否对应。诊治的方向由阴阳寒热确定,其次是结合病情虚实与病位,考虑如何祛邪。(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