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是Money首字母,数字代表不同流动性,数字越大流动性越差。
在经过了四次调整之后,我们可以把M0、M1、M2简化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又称狭义货币):M0+活期存款;
M2(又称广义货币):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我们不妨画个图来整理一下思路。
推开经济学之门,解析货币家族“三兄弟”:M0、M1、M2
他们之间层层嵌套,显然是典型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说完货币家族“三兄弟”的发展历史后,我们还要更深入地挖掘其中涉及的名词含义。
1、流通中的现金
它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量。这包括了除金融体系以外的所有机关、团体、企业、部队、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在某一时刻持有的现金总量。在数量上等于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现金货币扣除各银行的库存现金。
2、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注意这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除了活期存款中所包含的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部分,其他仅指企业,并不包含个人除信用卡外的存款,即也不包括个人在储蓄卡中的存款。个人的活期和定期存款均纳入居民储蓄存款的统计中。
当然,此类统计方法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1994年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中将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2的统计范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彼时货币流动性不强,人们存在银行中的钱可能真的更像定期存款,很少会取出使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拥有更多的手段来管理自己的资产,暂时闲置的存款可能会临时置于储蓄卡中,也可能会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等理财方式。那么,此时有一部分人开始认为暂存于储蓄卡中随时以备花销的存款,应当归入M1的范畴。
但无论如何,截至2018年最新一次的货币统计量范围调整,这一部分仍未变动。
此外,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大家对于M0、M1、M2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转自《作者:乾数云社区》的内容;
扩展的概念:
M3
M3=M2+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M3是考虑到金融不断创新的现状而增设的,其中商业票据和短期融资债券属于准货币。
M4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我国仅测算和公布M0、M1、M2的货币供应量,M3、M4只测算不公布。
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M0、M1、M2、M3、M4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
例如:在美国,由于居民储蓄率极低,所以M1接近于M0。而中国居民储蓄率极高,所以M1和M0相差很大。
如果中国和美国M1的数量相同,则表明在美国拥有充裕的现金,而中国的现金则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