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是修炼的道场”这句话已经是反复被多次的提起了,现在想来,它很多的时候更像是一种深陷困境中的一种感叹。知道关系的建立很重要,却不见得能够很深的体会这句话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也不清楚在关系之中究竟要“修炼”些什么,不明白为什么如此辛苦,却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C&B《传记性自我观察的温尼科特视野》长达三个单元将近半年的课程中,结合书本以及老T的深度解析,为我们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提供了一些思考和转化的路径,对于我们今时今日乃至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意义重大的!
对本书知识的回顾从一个个的关键词开始!
【温尼科特】
在他的理论深入人心之后,在提炼关键词的时候大家反而忘了他的名字,这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或许,他已经“陪伴”我们够久,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和他之间存在的时空上的距离;或许,是我们关注他的发现远远胜过他本人。对于这样一位用自己毕生的努力帮助了无数人的心理分析大师,为他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非常有必要的。
“噢,上帝!让我死后如同生前!”能在临终前写下这样一句话的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对一个男性医生来说,选择儿科作为终身从事的职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儿科医生以后,又不是去治疗儿童的身体疾病,而是去研究和改变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双重问题的病理性的母婴关系,就更加困难了。这些困难都源于一个因素:跟女性相比,男人常常更加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那些温柔的东西。
最温柔,就是最勇敢。正是这种勇敢,让温尼科特成为了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大众所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在认识人性自身的道路上穷尽毕生心力的温尼科特,虽然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并不清楚自己最终到底会发生什么,会走到哪里,却真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他,是曾经到达彼岸,也见识过彼岸的探险家!”
在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流派中,温尼科特具有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的视角。他远离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撰写了大量著作,阐释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的发展,他在英国BBC的无线广播节目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他将克莱茵所强调的母亲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影响扩散至孩子周围的环境,如果说克莱恩强调的是家庭环境中,母亲在孩子的意识层与潜意识层中是一不可取代的客体,那温尼科特则将他的关怀转了一个大方向。在他的看法里,母亲是环境的一部份,身为儿童的照顾者,重要的是提供能促进发展的环境。不同于克莱茵仍保留弗洛依德提出的本能驱力,温尼科特将儿童自我建构提升至社会化层次,乃至文化领域的影响。
【传记性自我观察】
在时光日复一日的流逝中,我们丢失了什么?那些生命的细节都去哪儿了?温尼科特大部分的生命都在寻找、表达、使用他对他自身恨意的觉察,从而逐渐发现自身生命演化的进程。建立一种生命的进程感其意义是伟大的,我们将有可能把投向人生的目光由结果转向过程,也才有可能保持对当下的专注以及反思,从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生命的进程感还有助于我们形成生命的钝感,这种钝感让我们在面对打击的时候更容易保持冷静——于漫漫长河之中激起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怎么可能改变整条河的流向呢?
【原始野性、攻击性】
“他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去欢庆他自身的存在!”丧失了“原始野性”的人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人可称其为“神智正常的人”。然而人变得太过神智正常,“且只能够神智正常,那真的太可怜了。”神智正常的背后恰恰也预示着生命创造力的损伤和丢失。在温尼科特这里,“神智正常”之人,因为严厉地太过被驯化因而丧失了原始野性的能量,其实是可怜人,这是一种更大的危险。
原始的野性,既是一种生命的活性,也充满了破坏欲,是一种永不被知晓的创造(破坏)的核心。保有自身生命的活性,努力活出自己的活力,才有可能保持对生活持续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抱持、容器、足够好的妈妈、过渡性客体、原始的母爱灌注……他的这些看起来有点暖的词汇,其实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培养出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对此,书中有一句很有力量的表达:需要一个不会报复的人,可以滋养出“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的感觉。如果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一个孩子就会获得这样的感觉——“世界准备好接纳我的本能排山倒海涌出”。
然而,尽管为了更好的供养孩子,母亲需要在孩子处于婴儿期的时候做好完全被孩子吞噬的准备,并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处于非焦虑的状态,但在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一个有边界感的母亲,却要时刻准备好迎接与孩子的分离。60分的妈妈,是能够给予孩子包括自身成长空间的富有智慧的女性。男性也是如此,在孩子面前,一个既有原则性和力量感,又不乏幽默与温情的小爸爸,才是最有可能进入孩子内心的好父亲!
【吞噬、心智化】
为了自身的生存,婴儿对于母亲的使用是一种吞噬般的全能控制,“绝对的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似乎是母亲必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何接受这样的一种角色转换,是对母亲的一大挑战。这种毫无保留的付出绝不是用一句“应该、牺牲、宽容、善良”就可以做到的,它考验的是母亲自体发育的水平和人格的弹性,也就是说,你是否是一位成熟的、情感丰沛能够自我供养的完整的女性。女性自身心智发育的任何一道障碍,都有可能对你即将扮演的角色形成阻抑,随之而来排山倒海般的湮没感会让很多的女性陷入难以摆脱的抑郁之中,而母亲的焦虑和抑郁会无意识的被孩子内化,最终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补偿,是母亲源于自我情感的匮乏最容易对孩子开启的关系模式,反应的是母亲低维的人格特质。单一的生活模式更易形成人格的僵化,女性只有通过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塑造自己充满活力的生活节奏,才能走出情感补偿的怪圈。
情绪化,是亲子关系中的隐形杀手。每一次肆无忌惮的情绪释放,
都会对孩子的情感造成伤害,而原始的亲子关系模式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相同的悲剧会在几代人之中重演,总是长不大的巨婴培养出的,往往会是下一个巨婴!
【创伤】
创伤来自于情感,来自于生活中发生的创伤性事件。而创伤性事件中,有的是突然发生的巨变(比如自然灾害、战争所导致的死亡等),而有的则来自于日常生活中关系的不良状况。前者是毁灭性的,但也是少有的,而后者,才是犹如灰尘一般无处不在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会有创伤性体验的原因。而且后者所带给人的折损,往往是长期且不易被人觉察的,当生命的能量一点点逝去,人生一事无成甚至前途暗淡的时候,即使醒悟都已来不及,更何况又有多少人能够醒悟?!这也恰恰是客体关系理论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个能够和周围人建立良好关系的人(这里的良好是指真正意义上的,而不是虚假的)必定是一个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人,这样的人,可以最大限度的链接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因此也是最具有幸福感的人!
【自体、自我确认】
自体,是一个人所有人格的总和。一个人的人格是可以很有很多面的,立体的人格,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扮演好自己多重的角色。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实现人格的多样化。早期人格生长的单一(养育环境不良)所造成的视野狭小、自卑,会让人即使在成年之后也无法很好的确认自我,常常无意识的陷入低维的情感补偿当中,从而让内心的资源更加的匮乏!自身成长的强烈愿景和个人生活趣味的深度链接,是打破僵化的人格面具唯一的路径!
【自体客体、分化与整合】
婴儿对于母亲的全能控制,会让他觉得母亲就是他自体的一部分,但实际上母亲是作为他的客体而存在的,所以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必须和母亲完成一种心理上的分化,即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这个分化不完成,会让他长期处于全能控制当中,无法对周围的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
【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自体客体与个体分化过程中一种心理状态的指向,是一种心理的潜能空间,对于幼儿来说,它是第一个“非我”的所有物,最早出现在孩童的玩耍中,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有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但是这些物品或声音并不是过渡性客体本身,真实的过渡性客体是介于母亲与外在客体(那些柔软物品或特殊声音)之间的东西,但它们代表了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渡时期。对婴儿而言,此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对某个物品特殊的偏爱和依恋,父母亲不要过分的去提醒甚至责骂,而是要帮助孩子尝试去独立,当孩子完成了情感上的独立,自然就不会再依赖于那些充当过渡性客体的东西了。成人也是如此,当无法完成自我情感上的独立时,就会去寻求“过渡性客体”的补偿,只有经由不断的学习完成自我人格的修复和独立之后,才有可能和过渡性客体进行分离。
【使用客体的能力】
使用客体的能力折射出的是一个人链接资源的能力。使用客体的能力与个人幼年时的养育环境有关,如果孩子在成长的早期可以获得父母亲很好的供养,孩子有自身值得被爱和肯定的确认,成年之后就不会因为过分的自卑而压抑自身合理的需求。
【游戏、全元素式的经历】
游戏是心智发展的一种重要结构,是否具有游戏精神,可以作为考察一个人人格维度的标准。游戏涉及一个人的生活趣味、人际关系、欲望与生命的演化。可以这样说,游戏水平的高低,完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心智发育的水平。游戏,还是关系得以建立的媒介。成人对孩子游戏的参与(或者带领),可以为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更多的接口。
爱情是更高维度的游戏,全元素式的爱情,会让人在欣喜和痛苦的体验中快速的长大,逐步完成情感的分化和整合。
全元素式的阅读可以极大的拓宽阅读面,而且可以帮助人不致陷入单向阅读的格式当中!
【习得性无助、自律自控、独处】
习得性无助是指在多次经历过消极体验之后,再面临同样或类似情境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一个人在(生理性的)成年之后如果还想进一步的成长(逆向生长),要具有学习和自律自控的能力,这种能力给个人所带来的深度体验、反思,有助于促进其心智的成熟。丧失了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是一个不会独处的人,根本无法实现生命的成长!
【文化生活】
阅读、写作、体育及其他艺术方面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文化生活,这种生活,是基于和现实的物质层面的生活相较而言的。它和人的内心生活有关,属于个人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人在解除了强烈的生存焦虑之后才会想的问题,或者说,是在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之后才有可能去追求的东西(女性尤其如此),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了人的生活状态的品质。母亲拥有文化生活,可以让自身的情感获得很好的滋养,反过来,这种滋养又可以反哺给整个家庭。
【理念的世界】
理念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个概念的世界,能否可以进入这个世界,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的心智,即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视野和格局,两者相辅相成。
【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
男性元素:强悍的思维、清晰的辨识度、规则感、边界、链接资源的能力。
女性元素:温情、粘滞、退行、感性。
男性元素和女性元素并非指向生理性的特征,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质素,过分的偏向于哪一种特征,都会带来个性上的重大差异,发展性的学习,或许可以让我们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一种更有益的平衡。
【三种家庭模式】
传统型:讲求传承、规则和付出,但是过度保护和补偿。
现代型:专业化、精英化、职业化,开始强调个人的权利、生存焦虑
后现代型:超级个体、超级链接
这三种家庭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两种甚至是三种模式并存,而每一种家庭模式的背后,都各有其不同的社会背景也各有其优劣。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后现代型的家庭成员对于来自负面情绪的能量损耗会越来越少,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安全感与边界】
我们常常说:“要好好的爱自己!”这句话我现在更真切的把它理解成“要有艺术性的有意识有技巧的进行自我关怀”。在自我关怀的道路上,安全半径的确立、边界的把握、空间感的建立无比重要!
客体关系学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了,瑾以此篇,纪念这一路走来在心理学的道路上所走过的日日夜夜和小伙伴们(包括伟大的温尼科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