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05,10-1-5,万章章句下1-5》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癸未日,七月初三,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这一节是孟子对前面所述四位圣人的概括总结。除了罗列四位圣人的特点,又进一步概括为两个层次:伯夷、伊尹、柳下惠为一个层次,孔子为居于三圣以上的又一个层次。
圣人又分2个不同层次?对。
孟子定义说,凡是在某一方面达到极致的,都可以称之为圣人,比如说"一清到底,绝对清高"的"清圣"伯夷;"无所不担,无时不任"的"任圣"伊尹;"怎么都行,在位行道"的"和圣"柳下惠。
然而,如果没有做到"道会其全"就只能是具有某一种极致特性的圣人,差了一个层次,差在哪儿呢?差在偏而不全。
孔子,我们称他为"至圣先师",这个"至圣"就是从孟子这里开始的层次论。孟子把圣人概括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圣人,一个是至圣。至圣,体现为整体性、统一性、大全性。虽然名字上都有一个"圣"字,但前三位圣人无论做到如何的极致,却不能回避这个现实:偏于某一方面。虽然做到任何一种极致都绝非易事,但也只能到此为止。
这使我想到福泽谕吉的一个比喻:围棋,也是需要极高的智慧和长时间的学习,方能掌握此种才能,但对于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来说,需要的是"实学",福公所言"实学",大类指的是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
这个联系虽称不上贴切,但反映了一个现实思考:每一种努力,付出的都是只有一次的生命,境界却迥别。"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的状元都需要毕生的投入和追求。但是,还有一个事业叫做"整体"、"大全"或者"通"。
师父要求我们要"大用",不可"小用",什么是"大用"?什么是"小用"?比如说,学习某一种技能并利用它赚到"第一桶金"的思维方式,总之是"短平快","来现的",这是"小用"。
理解了"小用",就理解为何师父为我们订立的学问架构那么庞大了,涵盖了儒、释、道、西的哲学体系,以及政、经、军、金、社会、自然诸领域的横贯。
为了理解"大用",我去读了两本哲学史的书。没用。我问师父怎么办?师父说找本思想史读读看。今年开始读张汝伦老师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读到五分之一的光景,一下子"开了天光"。
"小用"好理解,不代表就能理解何谓"大用"。同理,极致好理解,不等于能理解"通"。
孔子为"时圣",就是"通"。为什么说"时圣"就是"通",就是"至圣",而且它的层次就高于前三者呢?
首先,孔子的仕止久速,没有偏于某一个固化的原则,变化推移的根据只有"顺应"两个字,正如王阳明讲的"事上琢磨",事来顺应。正如曾国藩说的:"不轻易举事。"
第二,清高但是并没有因为清高而放弃担当,担当但是并没有因为担当而放弃随和,对于清、任、和三者兼而有之。唯一不同的是,在合宜的时机运用。这就好比说,前三位圣人是四季中的某一季,而孔子则是流行于四季中的元气。
子夏说:"小道可观,致远恐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后落脚在什么地方将决定所费九牛二虎之力的价值。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