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401,10-1-1,万章章句下1-1》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己卯日,闰六月廿九日,2017年8月20日星期日。
第十卷万章下,讲的是友道,交际,收受以及士的精神志意等内容。
如果说整第十卷是一篇大文,则开篇章节讲述的四位圣人的故事,即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的故事,则是编辑的安排。故,第十卷不同于其他篇章的格言体,前后可以随意倒置,而是"气势一贯,脉络相连,组织严密的好文章,也是一则处处有交待,前后相呼应,循序发展的好故事。甚至可以将它改写成现代小说或剧本。"(《南怀谨讲万章》)
上述四位,都是圣人,但从行为模式上各有不同,这一节先讲"圣之清者",伯夷。
横,是不循法度。顽者,是"无知觉",是愚蠢。廉者,是有分辨。懦,是柔弱。
伯夷对自身修养的要求极为严正。体现在两个"不":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管理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凡是不合礼的,不合适的,眼睛闭起来,不看,耳朵捂住了,不听。
我对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产生"哦!"的一声触动,来自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吴晓莉专访学诚法师的专题片花絮。学诚法师是不会正视吴晓莉的。那一刻,我"哦!"的一声,彻底读懂《瑜伽师地论》所讲的"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了解了一点儿修行人的真实做法,能打开一本书中的一大片。
伯夷的处世原则极为高洁,"一清到底,绝对的清高"。体现在6方面:
1,选择领导人。他认为不够格的领导人,他不为他做事。
2,选人群。他认为不够格由他领导的,他不做这个地方的长官,不去使唤。
3,选择世道。世道太平就入朝为官,世道混乱就辞官隐退而独善其身。
4,选地。暴政横行的国家,暴民居住的地方,哪怕一天也不忍住下。
5,选人。他觉得跟乡里的常人相处在一起,就像穿着"朝衣朝冠",即礼服礼帽,即正式场合的正装,然后坐在污泥炭灰上一样,浑身不自在,一刻不能安心。
6,选时。如果时机不对,宁肯远离人世,不会因此而闷闷不乐。比如说,在纣王当政时,他隐居在北海边上,估计在今天的秦皇岛、青岛或丹东,即靠近朝鲜的一带,等待天下清明了再出来。
六大选项,一清到底,这样的志向操守,绝对的清高。轻浮的流俗污染不了他,不正之风不能使他昏乱。所以,后世的人听到他的风尚,就算是无知觉的愚蠢的"顽夫",也懂得分辨了,就算是柔弱不振的"懦夫",也懂得立志了。
钱穆先生在《国史新论》写道:"中国传统教育理想,最重师道。但师道也有另一解法。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子贡亦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可见人人可以为人师,而且亦可为圣人师。中国人之重师道,其实同时即是重人道。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伯夷、柳下惠并不从事教育工作,但百世之下闻其风而兴起,故说为百世师。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所以儒家教义论教育,脱略了形式化。只要是一君子,同时即是一师。社会上只要有一君子,他人即望风而起。又说:“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只要一阵雨,万物皆以生以化。人同样是一人,人之德性相同,人皆有向上心。只要一人向上,他人皆跟着向上。中国古人因对人性具此信仰,因此遂发展出像上述的那一套传统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
此番切中之论,正可辅立本节所论,特恭录于此。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