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只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表达,彼此无法比较。每个人按照独特的生命质地和生命方式去书写。每个人只能表达他的心。-庆山·安妮宝贝
我们这一代,90年左右生人,大概是最后一批读安妮宝贝的人了。
我问我妹,你知道安妮宝贝吗?
我妹说,演过什么角色啊?
我说,是安妮宝贝,不是angela宝贝。
所以我便猜测,我们这一代,估计是最后一批喜欢安妮宝贝的人了。
我们的青春,很难绕过安妮宝贝这个名字。
我相信,我们这个年纪的女孩,很少有没有读过安妮宝贝的。
读安妮宝贝,是上高中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阅读其实也是有鄙视链的,那个时候,看青春小说的,有点看不上看余秋雨那些的,经典文学更是没什么人看。我们每周的饭钱,都省一点下来,用来买杂志,订最小说了。看青春小说里,也很微妙的分为,喜欢郭敬明,还有喜欢韩寒的,但是大家都有点看不上喜欢饶雪漫的,如果说喜欢安妮宝贝,更显得有点高级和特别了。
虽然羞于承认,但是我确实非常迷恋过安妮宝贝,她的每一本书我都有读,有些甚至不止看过一遍。到现在我都能随口背的出其中的某一句话:我想有些事情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情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情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情却始终无能为力。我爱你,这是我的劫难,爱上你,我在劫难逃。
以前我们的摘抄本上,抄过很多这样的句子。
有时候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确实幸福的。
人的生命应该是丰盛而有缺陷的,缺陷是灵魂的出口。——《彼岸花》
爱情原来是很象我们去观望的一场烟花。它绽放的瞬间,充满勇气的灼热和即将幻灭的绚烂,我们看着它,想着自己的心里原来有这么多的激情。
她的书风靡的时候,我们正在埋头苦读,备战高考。她书里的一切于彼时的我们,都像是万分期待的美丽新世界。特别是上海这个城市,经郭敬明和安妮宝贝的描述,成为我们心中的朝圣之地。我还记得,我们去记那一个个拗口的奢侈品的名字,比记英语语法还要用心。那款神秘的午夜飞行香水,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都觉得心头一颤。
书里的女孩,一样来自小地方,去大城市谋生且谋爱,她们不费力的被喜欢,去追求,心和肉体始终在路上。爱和自由是书里的永恒命题。这样的情节被我们深深迷恋,我们也想象着,也许上大学后,我们就能离开这个贫穷且闭塞的小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们有大把的青春,去爱,去浪,去挥霍。
书里的女孩,对待感情潇洒不羁,她们遇见或者爱上很多人,为一个人心碎,但是在最后,总能遇见一个十分宽容与体谅,且经济优越的男性,最后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像是某种隐秘的信仰,让我们觉得这花花世界,我们这样的女孩,即使被伤害,总不会拥有太坏的结局。
这大概是十几岁的我们,肤浅的理解和热爱。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文字曾经给予过我们贫乏的岁月莫大的安慰和希冀。
我一直记得,我们想要丰盛且浓烈的活着。
丰盛且浓烈,这2个词足以包含十几岁的我们所有对人生的理想和向往。
新世相里说,我们年少时,读过的书,会影响我们的人生。
我记得我和当时喜欢的男孩子分开的时候,坐在返程的汽车上,我看的就是《蔷薇岛屿》。我最喜欢的安妮宝贝的书是《蔷薇岛屿》和《莲花》,我始终觉得她的散文随笔是远胜于小说的。
那时我们都一样,有很沉重热烈的感情想要去给予,但是却没人托付与承受。但是我们却始终充满勇气的在追求和索取爱。
想起来这些竟然是超过十年的事了,那个时候孤独,寂寞以及疼痛,还不会像现在这样看起来就矫情的惹人发笑。
那时的我们确实有那么多的苦闷,和不为人知的心事。
我和朋友整夜的聊她的文字,向往她笔下的人生。
我们熟练的掌握她叙事的方式,模仿她的痕迹在qq空间写日志,喜欢把她的文字当个性签名。
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怎么样的人生,但是却无比热烈的相信,总归是与众不同的。
当时信仰着这样文字的女孩儿们,早已看清生活的真相,讲故事的人也早已退场。
2014年,安妮宝贝在微博说明,从此改名为庆山。
她的微博名字庆山-安妮宝贝,读起来是如此古怪。
那个时候她已经开始研究佛学和哲学,她说安妮宝贝所代表的只是曾经的过去的她。她大概也想在这些争论和非议中挣扎出一个新生。
她出了新书,《春宴》《月童渡河》的文风跟从前毫不相同。
其实关于她的讨论从没有停止过,她的文字一直备受争议。
那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再会把安妮宝贝式语句挂在嘴上,她成了某种过时的东西,被我们抛在了已经过去的青春里。
此时文艺青年已经变成了骂人的话,文艺女青年更像是骂你全家。
若你翻开知乎一看,如何评论安妮宝贝的文字,被点赞最高的热评都在说,她的文字喜欢的人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包括她本人。我有点伤心,也有点羞涩,但是我也没勇气去维护她。
我印象中记得关于她的文章最狠的两个评论,一句话说:全世界的爱都是她做,全世界的胎都是她堕。另一句是,她的书里都在说,两个女孩,一个飞蛾扑火,一个遗世独立。我还把这两句话当做笑话跟好朋友讲过。
大概那时的我们,已经发现她文章的局限和重复。
《春宴》那段时期,应该是她争议最大的时候。
大概由于郭敬明的作品开始被拍电影,她的作品也翻出来被讨论,全网骂声一片,说喜欢他们的都是脑残。
但是不管是郭敬明还是安妮宝贝,都是安慰和点缀过我们青春的人啊,所以他们的电影,我们真的都会去买单。
纵使《小时代》拍的像个mv,我们还是能在电影院里哭的稀里哗啦,是因为那样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那些曾经说着要一直在一起的女孩早就不知所踪了。
《七月和安生》这部电影是极大的转机,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没有看过原著。凭心而论,电影的改编比小说更成功,但是故事的内核其实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讲故事的方式更顺畅与细密。那些打动人的东西全部被保留甚至被挖掘了。这部故事从来不是肤浅的一个女孩抢了闺蜜的男朋友的故事,而是两个女孩,或者一个人的两面,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活法,不同的人生。
那个时候,微博上的风向转了,大家都在说安妮宝贝即使是不好意思承认,但确实是曾经喜欢过的作者。
这条微博,我也默默的点赞了。
重新提起这个名字,就像是下决心正视自己曾颓唐的青春,是因为她的新书《夏摩山谷》,我花了2天,准确的算5个多小时来读这本书。看的确实很累,因为有大段的对话,牵涉到一些佛理和哲学的文字,比从前的表达更显得晦涩。但是看完之后,我跟很多朋友去推荐,快去看啊,绝对是诚意之作。
书里讲的不再是年轻的女孩追逐爱与自由,但好像又没变。
书中的女孩都不再是年轻的贫穷女孩,是已经经历过婚姻的女孩们,她们虽然面容不再年轻,但依然有一双年轻的眼睛。在经历过看起来完美但是却千疮百孔的爱情或生活里,她们还是选择重新出发,继续解决那始终没有因为婚姻就解决的自己的问题。她们依然思考与发问,到底要过怎样的生活,找一个怎样的爱人,是真正包容且能够相互理解的爱人。
很多人说这本书像一本传道书,里面讲了三个时空的女性,远音,如真,雀缇的故事,她们是三个人,却也是同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因佛结缘,最终在对佛法的追寻过程中,找到了命中注定的爱人。
我却觉得这本书跟她以前的风格很像,书里的女性依然不相信婚姻或者感情,对物质淡薄,追求一种心灵的慰藉。她们依然走在路上。
安妮宝贝长大了,但我也长大了。我已经能够客观的看待它的文字了。
我依然承认她还是有细腻的情感和观察能力,与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文字画面感极强。
但是价值观从来不是那种普世的价值观,比如她书中的女孩,看起来总是很好睡的样子。毫无顾忌,随时准备发生感情。
书中的爱情,常常没有什么道德感,小三,出轨,双性恋,同性恋。
但是她的文字里没有猎奇,爱始终只是爱而已。
我一直觉得她是很有诚意的写作人,在春宴这本书里,大家就诟病她的文字,肤浅,不关心经济和政治,以及民生。永远是情情爱爱,以及带着中产生活的脆弱。七年后她依然书写的还是这样的生活,书里的人从来不用为钱发愁,过着略带诗意的生活,她们吃穿用度非常精致。再也不是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的女孩了。但是一个人做某件事像笑话,但是如果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做这件事,就值得敬意了。
她探讨的始终是自己想要去探索和表达的东西,也许不一定适应于每个人。
我觉得把不能得到解答的问题,然后逃避到佛学中去寻觅,本身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其中还有一些观点我觉得自私,比如看淡婚姻 亲子关系,觉得这些远不及自身的修行与个人情感的完善来的重要,对待这些依然心灰意冷。
她说:如我这般在世间情爱中备受折磨的人,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爱的圆满。虽然,至今我也现实也并没有感受到情爱带来的抚慰。相反都是考验。我觉得还蛮意味深长。
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是并不认同,这就是人生的全部真相。
她于我,像是曾经灰暗生活的灯塔,是影响我很深的人。
我觉得感情要旗鼓相当,爱的时候不顾一切,但是要有为感情负责的能力。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不说的部分,比说的部分更重要。
珍惜缘分和际遇,但是从不为失去可惜。
这些都曾受她笔下人物影响。
她笔下人物从不肯沾下生活的泥泞,像是凭着一口仙气在世间行走和游荡,这固然会被嘲讽,很多人记得的是被消解或者被曲解的某种文艺做派,但是她应该是最早表达生活不要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人。
很多人因为她去了西藏。
我觉得我们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最终去看了世界,这总不算一件太坏的事情。
十年后,安妮宝贝终于承认,庆山就是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就是庆山,她们是一个人。我很开心。
她没有否定自己,而我,也不想否定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