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告诉我们,一个懂得知足的人,往往知道能够“知止”,因为“知止”,所以凡事总能游刃有余、点到即止,继而总能无往不胜,“知足常足”是“过来人”的人生感悟,亦是一种“智慧”。
关于“知足”的智慧,以道家老子的体会最为深刻。道家老子提出“柔弱”与“不争”,告诫世人常保内在“虚静”,上达“虚怀若谷”。其中逻辑在于,因为“虚怀若谷”,所以没有“物壮则老”的危险,更不会在“求而不得”中翻来覆去、坐立不安,有的,只是恰到好处的清静与包容。
下面,颜小二将从道家“虚怀若谷”的知足入手,带领大家体悟一下知足下的“柔弱不争”是怎样一种高明智慧,并进一步点出道家之柔弱绝不是懦弱退缩,希望可以给各位一点启发。
1、 “知足常乐”的内核:虚怀若谷之道家的“虚”与“静”
为何“知足”的人总是能够保持“愉悦”?这绝对不是自我陶醉,在道家的哲学理论体系中,这之中有其深刻哲理内涵。
道家老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战乱不断,何谓“快乐”,何谓“愉悦”,世人对此似乎有误解。战乱年代之下,物欲膨胀,世人以“养形”的口腹之欲为“乐”,于此欲求不满是常态,欲求不满下的纷争,自然也层出不穷。
面对这种情况,道家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并指出万物的根源实则是“静”和“虚”的两种状态。于此,对于纷乱的人世,老子提出人应该懂得“致虚守静”,继而上达“虚怀若谷的”大境界,以“深藏”的形式“全身避害”,继而获得深远的的平和与清静。
这种平和与清静,才是人生之乐。
为何老子认为“虚”与“静”可以救赎世人于纷扰,继而获得“清静”之乐呢?这里简单议论一吧。
我们知道,老子之“道”,有时候可作“自然”解读。从此入手,我们可以推理,老子的许多观点理论,实则还是通过观察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而得出,这一点在道家《老子》一书中就有生动体现,老子曾言: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道家老子观察到,万物纷纷纭纭,千态万状,但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的根本,而根本之处,其实就是虚静的状态。
也就是说,千态万状会复归于“虚静”,反向推之,万物又从“虚静”而始,发展成“千态万状”。
所以,最有活力的“点”,是万物处于“虚静”之态的时刻,当万物的“个性姿态”发展完全的时候,反而是“个性姿态”衰败的时候。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于此,老子才说“知足”。
老子的“知足”,是针对人对“盛极”的追求所提出的。双眼被“盛极”之欲蒙蔽的人,不仅无法发现“物壮则老”的规律不说,亦不知生命最愉悦、最充满活力的姿态,当属“虚静”之时,因为“虚”且“静”的人在“虚怀若谷”之下,拥有无穷生命力。
2、 “知足”可“常乐”:一旦争强好胜,你就输了
有了上面“虚怀若谷”作铺垫,下面的“知足常乐”就好解释了。还是拿《老子》一书中的经典名句为引进行解读吧。
老子曾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这是在告诫世人,求多求满其实很危险,适可而止才是常保之道。一旦人显露了锋芒,那么势必会招惹麻烦,继而无法保持锐势。这就好像家里满是金玉财富,必定招人虎视眈眈,继而无法常守。富与贵是人皆所求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多了,却并不是好事,必会埋下隐患。
千年以前,老子就有这样的睿智,一眼洞穿人世大多纷争与悲伤皆源于庸人自扰的“贪”。因为“贪”,所以不知足,不知足,所以不知止,不知止,所以日益强势、显露,最后步步紧逼,利己排他,惹起纷争,最后必是作茧自缚。
千年之久了,人类的悲剧模式似乎也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到底是老子思想太超前,还是人始终难以走出“贪”为核心的伤人害己死循环?
言归正传,我们不难看出,许多时候,让我们坐立不安的,时刻忐忑的,是我们不知止的“贪”,是我们心中的“不满足”在怂恿我们去“掠夺”,或者我们正在因他人所求,在骄傲的态势下,显露了锋芒,继而被盯上,成为被“掠夺”或者说“被打击”的对象。
如果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去“知足知止”,又如何会因“欲求不满”而惴惴不安呢?
如果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去“知足知止”,又如何会因“欲求不满”而惴惴不安呢?
毕竟,“虚”和“静”是指向“常乐”的。有些人出发的时候或许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走着走着,就在名利场中越陷越深而不自知了。对号入座者可自省。
3、 柔弱不争是“知足智慧”,不是懦弱退缩
值得注意的是,道家提倡的“知足”中对虚和静的追求,往往需要我们懂得“深藏”自己的锋芒,懂得柔化、弱化自己的攻击性,以“柔弱”胜“刚强”。但是,这绝对不是道家在提倡人们一味懦弱退缩。
道家的“柔弱不争”是极具韧性的,这不是极端的“求弱”,而是告诫在世人在过强的欲望面前懂得“自我把持”,以“知足知止”的态度杜绝“物壮则老”的危险。
或者换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道家的“柔弱不争”是针对世人过强的“逞强好勇”提出的。在“逞强好勇”上弱化柔化身上的戾气,继而恰到好处地“为”,因地制宜去“自然而为”,在这种恰到好处的知止知足知下,可保常乐,游刃有余间,是顺人不失己的包容和睿智。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