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周玩儿了什么?
通过airbnb,在上海参加了一堂手冲咖啡课。
这次课程有8个学员,猜猜有几位是在途旅人,几个是本地人?
airbnb 推出”体验“服务有一段时间了,在app上收藏了几个海外的的产品,一直没有看到国内产品上线。这周刚好有机会,拔草!(本周还有新品apple clips,我爱上新!)
周末去上海的路上,收到airbnb公众号的推送《这就是上海那些酷到让你想求带飞的当地体验》提到“上海已经上线10款体验服务”,立刻打开app查看,有8、9个在线,只有1个在两天内可订(旧金山,除了有了丰富分类,已经可以查看今晚依旧可以报名的项目),正好是喜欢的咖啡课程(心里嘚瑟,喝了5、6年精品咖啡,在家日常冲煮也有5年经验,入门课有点浅耶,But,为了好奇心,必须报名参加。实际上课程优质,学到了新技巧。)
就是这篇推送
由于周五的晚上预定了aribnb住宿,打开app后给出全屏的引导“您好!欢迎入住您的新家。地址xxx ,获取路线,正好是当下的需求。跳过这步,首先推荐了上海的全部体验课程。(无即将出行订单的时候,推荐的是混合目的地内容)
逛起来
完成预订查看行程单
能够查看最近2个月的安排,与住宿一样,支持添加同行伙伴。接入支付宝后,支付超级方便。下图的3-4中间有个意外的认证过程。
意外的认证
支付宝付款后,订单生成的同时,发现必须上传 “政府颁发的身份证明” 并拍摄一张本人照片供平台比对,用来确认“真正将要参加体验的是谁,您只需这么做一次”(我不清楚这个环节的目的,如果是实人认证的话,我戴着帽子拍照就通过了,而且规则中声明“不对照片匹配准确性做出承诺”)。
忘记身份认证
支付完成是在周五,车上不方便拍照,计划晚点处理,然后完全忘记这件事。
周六上午在seesaw喝“女儿红”味儿的云南咖啡,收到客服妹子的电话(应该是亚洲服务部门使用美国号码拨打),提到在系统中看到我的订单明天(周日)就要开始,还没有完成认证,那么组织者无法看到我的订单,可能会影响准备材料。
她会发一封邮件给我,用来防止“如果手机上无法完成认证可以按照邮件在PC完成”,因为“现在还有一些问题,在app上可能不成功”。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跟组织老师在airbnbapp的I M上打过招呼,下单后没有认证,我看不到活动的地址,他先发过来,所以我脑子中记成一切搞定,只要第二天前往就好。
(同时发现,预订前的IM中发送微信和手机号码都会被屏蔽,旅途结束都可以查看。)
忍不住多写一点儿
airbnb与朋友对话式的表达
一直很喜欢airbnb的表达,虽然是平台,人机交互总是使用平等对话的模式。另一种形式参见携程、飞猪,这样的区别不是应用层的设计能够驱动的,而是上层的角色定义带来的差异:一个“交易的平台”和 一个帮助你 “发现、体验”的服务提供者,两种不同的定位自上而下带来的差异。
同样,airbnb的客服,去掉了标准的问候话术,曾经多次联系过客服,常是讲着有口音甚至有点“笨拙”的普通话的XXX(有姓名),用“帮你把问题解决”的方式开始沟通。即使“现在不清楚,我会去跟进”,工作习惯是“发邮件给你哦,有问题再找我,我是xxx。” 有种Ta会一跟到底的体验。
回来说预订
体验类商品详情页
把体验理解为一款商品,这个“商品详情页”的设计表达了airbnb对于线下体验决策的需求理解:用高质量的内容表达商品、重视沟通和评价、无忧退订。
1.一直可以沟通
从查看体验开始,用户就可以找到与组织者对话的入口,与预订的状态无关。当然也在对话前提供了常见问题入口。
2.重视视频和图片,3个基本要素前置(活动时长、准备物品、语言)。
体验detail中首先展示视频和图片,对视觉的要求写进基因的一家平台~ 我问了咖啡体验老师,他的素材是自己工作室的摄影师提供的。
3.特别重要的体验达人的说明
个人认为除了上述3个基本要素(价格和title早在list过滤完成),达人是最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除了一段描述,还提供了独立的个人主页,用来介绍背景、认证信息、相关账号、以及最最重要的评价。
(airbnb最近在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攻略”,攻略的作者有另一个主页。)
4.影响预定的次要限制型条件
近2个月的可订日期的日历表、参加者要求(年龄,是否允许携带儿童)、团体人数说明(最多几位“您不需要预定全部名额,旅程体验旨在广交朋友,因此其他参加者也可以加入。”)
5.服务保障:灵活退订政策。
注意这里是平台的统一要求,所有的体验预定都可以在支付确认后的24小时内取消并获得全额退款。
6.类似体验,相关推荐,相当店铺的跨店推荐。
完成预订即将前往:有惊喜
预订后用户(并完成认证)可以查看:活动时间、路线(呼出地图)、联系组织者,还包括“同行旅伴”,最后这项超惊喜,在活动前就可以跟同行者一起交流了。不过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在用微信群联系。
咖啡课程本身:强烈推荐
老师专业是烘焙,除了入门课程还会上cupping课,所以面对当有几位日常有玩咖啡的经验时,迅速调整课程内容,信手拈来。我很赞同他对精品咖啡的理解:与科学有关,科技会对精品咖啡带来变化,咖啡师要认真记住最佳风味背后的条件。(类似我喜欢的瑜伽老师说,不能一味追求柔软,瑜伽对力量有要求,你们平时要练习力量。有自己的思考抹除误区。)
课上每个人都有一次练习机会,同样的豆子、水温、研磨程度冲出来的咖啡味道做对比,更容易了解不同的手法带来的变化,自己在家没有这么多耐心!
用到的豆子在前一天烘焙,很新鲜。
课前准备好课程笔记本和讲义
我用了粉色这套,粉色细口的这只壶适合新人上手使用,也叫“作弊壶”,但是容易注水时间过长。
这款也是比较流行的壶,手雷,想尝试开始做手冲建议买这款。
老师手上这只铜壶最难用,我家里比这只还大点儿,可以DIY壶盖和壶把手。
如果你喜欢拍照,担心上课没机会拍照,不用担心,咖啡老师请了摄影师,活动结束后发送修好的照片。
8个人,2个小时的课程上了快3个小时,老师冲了一壶瑰夏,还送了礼物,这一堂课要亏钱吧!
最后,回答上面的问题,8位学生伙伴里有1位台湾来旅行的男生,行李中带着咖啡秤,1位商旅美女,另一个是我这样每月都去上海的隔壁城市居民,剩下几位都是本地人哦。Airbnb,你是豆瓣同城,周末去哪儿吗?
不管是制作咖啡还是研发互联网产品,都有机会向用户亲手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的创造有无穷乐趣,咖啡师和工程师同样有匠人的心思。
Coffee seeds to cup
M2F咖啡馆墙上的这句话
Machine to f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