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远方无垠
讲话的艺术,往大了说就是演讲。
中国人一般都不喜欢在公众面前讲话,因为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为美,别张扬,于是就不喜欢出风头。一说到出风头,想到的就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跟西方人比较起来,我们的公共表达能力明显偏弱。这是源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李康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于高人,众必非之。”意思是说河岸上的土堆,忽然滑落到水里,流水立刻就会把它冲掉;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本事或者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会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这就是我们的文化。
中国人不愿意在公众的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也跟从小缺少这方面的训练有关系。比如说语文课,本来是“语”在前面,“文”在后面,但是我们的教育天天在考学生写作文。不管学生写多少篇作文,他都难以在公众面前好好说话,顶多能照着作文本读一遍。
没有稿子是否能在公众面前讲话,这可以检验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现在很多人讲话,只要是发言,就一定会看到他们拿着稿子念,干巴巴的。以前上学的时候最怕的就是听校长、主任们讲话,拿一摞纸,念完就了事,根本谈不上生动,一点意思也没有。为什么不能脱稿讲话呢?就是因为害怕犯错误。说话确实很容易出错,要是再有责任压在身上,就更容易出错。很多人抱着“与其出错,不如不说”的心态。于是,越不说就越是没有在公众面前表达的能力。也因此,很多人都非常害怕上台发言。
事实上,在公众面前讲话,大场面人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感到紧张。按理说贯穿我整个学生生涯,十来年的舞台主持、演讲经验应该不紧张了吧?我有时候也略微紧张。有一次学校办了一个大型的演出活动,舞台上就我一个人,底下坐着两三千人,手里只有个话筒,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上台后一番几分钟的开场,接着就要介绍演出人员,结果一紧张报错了演出组合名字,瞬间底下传来隐约的唏嘘声。怎么办呢?只能补救,毕竟全场几千人看着,难道还能钻地缝躲吗?然后我笑着说了一句“但是某某某似乎更加迫不及待想要上台表演,那就让他们先上来吧!”,场下前一秒的唏嘘变成了一阵欢呼,这算是救场了,也算是一种临场发挥。
后来我总结,其实适度紧张对于临场发挥很有好处。就是说,紧张并不可怕,有那么一点点反倒是好事。
“创业届大神”们的演讲水平都不错。俞敏洪是一个比较幽默风趣的人,他的演讲,尤其是谈起感情问题来妙语连珠。我觉得雷军也挺有意思,感觉上他是一个不怕展现自己缺点的人,比如说话的口音,吐字不清等等,但是他看起来都不怎么在乎,他就一心讲自己熟悉的那些东西,挺自在。这种自在源于什么?源于自信。
中国的小学跟欧洲的小学完全不一样。欧洲的小学教育经常是上一节课,老师一上课就会说今天上课没别的事情,刚过完圣诞节,每个同学都上台把过节的事情讲一遍,等学生们讲完了以后,老师会说谁讲的有趣,谁讲的有重点内容,讲完了就下课。学生们就会想,上台要是就说我圣诞节跟着爸妈出去玩了一趟,没别的事了也不行,应该说去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玩了什么。而这样一来细节和重点都有了。细节是最真实感人的,一个好的演讲都是依靠细节支撑起来的。
我看过很多演讲,各种类型都有,但是要说起有趣,我一直对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印象深刻。在演讲里,他说,我在这儿就说我自己的三件事。第一个是我的来历。我从哪儿来的呢?我并不是我父母亲生的,我是抱养的。第二个是,我在人生中遭遇了一个什么样的困难,我如何创造了“苹果”,我又怎么被苹果开除了,也正因为我被苹果开除了,我才对生活有了另外的认识,以及我最后是怎么达到今天的成就。第三是我生了病。生病在西方人看来是属于隐私,尤其是绝症。乔布斯说,我患了罕见的胰腺癌,但是现在已经痊愈了。全程都十分从容、感人,所有人都在静静地倾听他的演讲。
其实老师们上课也是演讲的一种形式。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老师们公开课比赛这事,有趣的是也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规律,有的老师一上来就开始讲课本,讲习题,全程跟学生之间除了叫上台做题之外,没有任何对话交流,但可能半个小时他就把课程内容讲完了,然后剩下的时间干嘛呢?让学生自习。老师在干什么呢?双手背在身后,满教室转。
上台说话跟平时说话确实是不一样的。我见过很多人,私底下夸夸其谈,说话都没缝,你想插话都插不进去。但是一上台就驴唇不对马嘴,说话没有任何逻辑。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其实是一种基础性的训练。
要是哪天我们的小学、中学能够开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至少能够经常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讲讲话,就讲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也是一种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