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不太喜欢热闹的地方,总喜欢往偏僻幽静处寻找心里的期待,巧的是,这次找到了广州历史的见证——陈家祠。
在一个雨天到陈家祠,更给这趟旅行增加了些许深沉,也只有在这样的雨天,才能把心头浮着的燥气蘸潮,怀着平静的态度不急不慢地踱着方步,抚摸这历史的见证。
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在中国,“张”和“李”是两大姓,可是在100多年前的广东,独占鳌头的则是“陈”姓。不仅因为陈姓人多,还因为陈家人聪明能干,有很多发大财和做官的人,所以陈家在清朝属于显赫世家。
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出来这座建筑的作用:陈家祠,是祠堂,用来祭祖,继承祖先大业;陈氏书院,就是读书的地方,用来培养后代发奋读书。
书院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四壁灿瑰奇百粤华堂春风又满
一祠涵藻採五羊名片晓日增辉
听听这语气,依然有着百年前大户的豪气。
这是雨天,有不少游客站在雨里要拍陈家祠的正门,而我则站在门里向外拍。
大门敞开,我站在里边则刚好拍到了两位“面容狰狞”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这两位是唐朝初期的一对猛将功臣,李世民建国后常觉得半夜能听到鬼魅叫声,恐惧之下叫来众臣商议,秦琼尉迟二人自愿为皇帝守夜,保卫安定。几夜过去,平安无事。于是皇帝唐太宗便将两位猛将画在门上,手持兵器,腰悬弓箭,威风凛凛。民间听闻此事,也纷纷效仿,将二人画出来贴在门上。现在我们看到的“狰狞面容”,就是为了震慑鬼魅,扫黑除恶。
为了表现门神的威武霸气,我特意放低身子仰拍了一张。
现在想来,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神像,比如寺庙的各大菩萨护法天王,虽然心善,但要面恶才能震慑坏人。心中无鬼之人,自然不怕。
进门左拐,有长长的走廊,红色的灯笼格外显眼。中国红在古建筑里总是绝好的配饰,不可或缺。
沿着灯笼下的走廊进入庭院,就看到了陈家祠的主体建筑——聚贤堂。
一看到这个场景,不由得就会想起影视作品里出现的“议事堂”,一群身穿马褂长袍的中老年人,抽着旱烟袋,商量着家族的重要事情。
这个场景的威严,令人不敢高声语,只能在心底暗暗称赞。
庭院很大,而且不止一个——“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是陈家祠的建筑特点。
善于观察的你可能已经发现,我在这篇文章里用了很多对称构图,这正是陈家祠的特点,以中轴为主线,东西配殿,外设厢房。这种建筑布局和北方大多宫殿很像,严谨对称,气宇轩昂。
陈家祠堂,不仅广阔,而且幽深。刚才说到的“深三进”,就是指前后有三排大殿,一排大殿为一进。而大殿之间相连接的走廊,最能体现出其幽深。
刚才说到,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其实它还有第三个名字——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民间工艺?你可能会纳闷,什么民间工艺呢?
陈家祠有七绝很出名:三雕二塑,一彩绘一铁铸。刚才我们看到的门神秦琼尉迟,就是陈家祠彩绘的代表作。而三雕在清朝的建筑中见得很多——砖雕、石雕和木雕,二塑指的是陶塑和灰塑,在陈家祠处处可见。
见过大户人家盖高楼大院,可你见过在屋顶上还有装饰么?来陈家祠,你会开眼界。
装饰华丽,而且还结实耐用,经久不衰。屋顶上的装饰叫“花脊”,这是广东地区独有的建筑艺术。它分两层,上边一层是陶塑,下边一层是灰塑,非常注重人物的轮廓和动态,形象栩栩如生。
在中国,很少有用铁来作装饰物的,但是陈家祠的建筑工匠却用了一些铁铸,这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少见到。
在陈家祠,处处可以看到各种雕塑,大多是历史人物故事或是吉祥图案。
轻轻地走着,轻轻地抚摸,有某个时刻会感到肃然起敬,不知是对这建筑,还是它背后的历史底蕴。
游览的过程中,雨一直在下,院里茂盛的绿叶在新雨的拍打下更欢实了,背后的大殿依然不声不响地伫立着,更使这绿叶显出无穷无尽的韵味。
有位大叔走到了走廊尽头,看着窗外的雨,在门里停下了脚步。他是否在回忆,多年前的一场雨,也下在这里,尚是孩童的他被私塾先生用戒尺打手心。
一扇破旧的窗户依然开着,满墙的斑驳全是历史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百年来的大事小情。斑驳的砖墙,嶙峋的盆栽,这注定是一座古朴悠然中被满腹沧桑浸染的建筑。
走完一圈出来的时候,还在下雨。满腹的思绪还沉浸在百年前的场景里,想象着那个被私塾先生打手心的孩童,不知道用什么抒发心中情愫,最后仰起头,对准下雨的天空,拍了一张侧门。门上的字我看不出是什么,雨滴砸在镜头上碎成几瓣。这是我最后能做的事情了。
广州有很多高楼大厦,如果你看腻了,想寻找内心的宁静,不妨来陈家祠走走。且不说这里是广东目前现存宗祠中规模最大,民间建筑装饰工艺最精美的艺术建筑群,单单就它百年的历史,就值得你来走一走。当你手指划过这砖墙的时候,或许就静下来了。
我是教摄影的朱子先生,这是我今年的第197张照片,希望你能喜欢。
如果喜欢摄影,欢迎加我好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