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马上就要成为历史了,在这最后的时间里,我想讨论一点“缥缈”的话题。
本文的“线索”来自《奇葩说》第五季第17期节目里的一个观念,这一期的辩题是“要不要全人类知识共享”,老奇葩选手陈铭站在“支持”一方。
他列举了美剧《越狱》里的一个例子,说普通人看到的监狱,那就是墙,铁丝网,电线杆等等,而主角迈克,他看到的却和我们不太一样,他能看见通风管道,下水管道那些隐藏在水泥墙背后的东西。
为什么迈克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咱们先来看个概念。
“盲点”这个词大家都听过,哲学硕士吴伯凡老师将这个词语“升级”后提出了“盲维”的概念,“盲维”是对某一维度的感知缺失。
“盲点”只是事情的某个点还没有考虑到,就好像房子建造好了,却忘记买沙发,但这不影响房子的构造。如果存在“盲维”,缺失的却是一整块维度,是房子的屋顶都还没有盖上,更糟糕的是,我们可能还无法意识到"盲维"的存在。
不怕我们不知道什么,怕的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注意断句)。
常常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听到房屋里有动静,于是满屋子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当他离开房间的时候,镜头就开始慢慢往上摇起,只见一个人手脚并用的撑在天花板上面。
在屋子里满处寻找,往往会陷入单一的维度,仅仅只是在我们视线的平面中搜寻,却完全忽略了另外一个维度——高度的存在。缺失了一个维度的认知,你怎么努力也白忙活了。
有本有意思的书叫《火星上的人类学家》,里面讲到了一个案例,有位一岁就失明的患者,靠着听觉和触觉生活了五十多年,大半辈子就这么过去,直到有一次医生检查他的眼睛时,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导致了失明,做了一个简单的手术后,五十多岁的他重见光明了。
本来以为是个Happy Ending,却发现他只能看到,不能看见。
“重见光明”的他有一天和朋友去动物园,来到猿猴馆面前,朋友一个劲的给他介绍猿猴的样子和习性,可是他睁大了眼睛,怎么努力的去看,都看不见,而此时猿猴就在他眼前。
从他的视角去看,其实只是一些杂乱的光线色彩进入了眼睛里,而这些光线并没能“组合”成一体。猿猴馆旁边有一个猿猴的雕像,最后他还是把眼睛闭上,然后用手去摸了一遍雕像,才真正知道猿猴是什么样的。
因为这么多年靠触觉认识世界,他能将触摸到的信息整合起来,从而形成认知。然而他大半辈子都没使用过的眼睛在接收到这些光线信息后,缺乏一套整合光线色彩的机制,所以无法合成整体,也就没法认识,没法看见。
他缺失了一整块光线处理的维度。
回头看看《越狱》的场景,当大多数人看到的监狱仅仅只是几栋建筑的时候,迈克却看到了管道的走向,因为他的建筑师身份,储存了建筑学的知识结构,多考虑了一个维度,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如果他不越狱,还有谁能越狱呢?
驴拉磨的时候,需要把它的眼睛蒙起来,由于缺失了视觉提供的信息维度,驴会感觉自己已经走了很远的路,其实它只是在原地打圈而已,一旦拿掉眼罩,它就会停止拉磨。对于我们自身而言,如果只凭单一的维度,又如何确定我们不是在原地打圈呢?
假如告诉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天空不是圆形的,它是不会相信你的,因为它看到的天空就是圆形的,这是它唯一的认知。除非让它跳出那口井,见到更大的世界。
有人说无知即快乐,我赞同,但那样的“快乐”就像窗户纸一样,一戳就破。认知即痛苦,我也赞同,见识越多,拥有的维度越多,你看清的“真相”也就越多,而“真相”往往并不那么完美。
成长是个逐渐变复杂的过程,我们追求的“简单快乐”并不是在这个过程的开始之前,而恰恰是在经历这个过程之后,才会呈现出来。
都说“大道至简”,而这“简”是经过了何其的复杂,才能萃取出来。
2018年马上over了,新年来临,我并不想祝你万事如意,而是愿你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可以抛开“表层”的假象,见到“底层”的意义。
2019,祝好